校園福音團契五十年學生運動的薪傳(一)


校園福音團契新建大樓外觀
 

校園福音團契校園舊樓
 

查逸錕講道
 

查逸錕牧師與內地會宣教士獻詩
 

文/校園福音團契程亦君牧師
圖/校園福音團契提供

編 按︰
今年是校園福音團契成立的第五十週年,這五十年來校園團契走過許多艱辛的道路,也面對過許多挑戰和變遷,但因著神的帶領和眾同工的奉獻擺上,校園不僅對台灣的學生工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且培育出許多優秀的教牧宣教人才,許多青年人因著校園的服事,認識神並奉獻委身。

歷久彌新的校園福音團契
2007年是「校園福音團契」這個專職作學生福音工作的機構,邁入新里程碑的一年。從1957年創立至今,儘管已具備五十年機構化的規模,卻沒有顯得老態龍鍾。校園福音團契在今年的二月和七月,分別舉行了兩個大型營會,一是一千二百人次的全國中學門徒營,二是一千八百人次的第十屆青年宣道大會,充分展現歷經五十年再造突破的雄心和活力。

在半年內舉辦兩個大型營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背後牽涉到繁複的籌備行政系統,是十分費時、耗力的工作,若沒有充分的經驗,及人力、資源有效利用與整合,是不可能辦到的。校園團契何以能達成?從學生事工本身所須具備的特質來看,一個有五十年歷史的機構,若要繼續在學生群體中持續發揮影響力,必須不斷尋求自我突破與更新之道。另一個是其內部事工團隊的效率與生命力。從這兩個面向可以探究歷經五十年發展的校園福音團契,如何成就今日成熟的實力。

信心之路的傳承
自從十七、十八世紀以降,不斷有西方宣教士前仆後繼地將福音傳到中國,導至華人教會的建立與復興,關鍵是中國知識階層的信主,而大量的知識份子與學生信主,卻是晚近這六十多年來的事。校園團契五十年的學生工作歷史,對知識階層基督徒的培育不遺餘力。1957年是校園團契創立的年代,過程中有一段因緣際會的故事,可說承接了一段中國教會復興的歷史淵源。從中我們不得不思想神介入歷史發展中的奇妙作為。

約在1940年期間,有一波非常重要的中國大學生信主與奉獻的浪潮,於烽火戰亂中來到。復興的火炬促使學生自發組成「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簡稱「學聯會」)。1947年夏天,學聯會舉辦了第二屆全國大專基督徒夏令會,與會者約五百位,在會中獻身傳福音者超過一百位。當中有一位大學生查逸錕(查大衛),於1949年來台灣讀神學院。在1952年時,已有一些內地會的宣教士,開始在台灣的北、中、南部作學生福音工作,但未有整合。查逸錕神學院畢業後,心中領受神要在台灣興起學生事工的異象,渴想把他在中國大陸求學時所經歷的那種屬靈復興帶出來。在他尋求的過程中,剛好對中國學生工作非常有負擔的艾得理牧師適時來到台灣。艾牧師之前是內地會宣教士,他在中國宣教期間,曾參與學聯會的學生工作,一直到中國政權易手,他不得不離開中國,之後他加入了「國際學生福音團契」(IFES),負責東亞地區學生工作的推動與聯繫。他來到台灣也在尋找合適的學生工作者,在聖靈奇妙的運作下,查逸錕與艾得理也與一群分別在台中、台南、高雄作學生工作的宣教士會面,在當中查逸錕深受鼓勵,明白時機已到。1957年夏天,他憑信心跨進學生工作領域,成為台灣第一位全職的學生工作者。查逸錕與艾得理牧師的相遇,並未使他得到美國「國際學生福音團契」的經費支持,但他在禱告中有確實的把握︰神必然供應。他在家中放一個匣子,將所有講道費等收入全部放入那個匣子內,到月底打開匣子發薪水,發現神的供應居然超過之前在牧會時期的薪水,這是「校園福音團契」信心道路的開始。

在聖靈引導下,各方學生福音工作的異象開始結合。在1957年秋天,透過第一次全省聯合大專夏令會的舉辦,正式成立「校園福音團契」的具體組織,並在多位基督徒大學教授的關注下成立輔導會,確立校園團契兩項重要決策︰一、校園團契是中國本色的,也是屬於中國基督徒知識份子全體的,它不求助於任何國外團體經濟上的支援,只仰賴神的供給;二、為使大專工作更有基礎,福音工作也要從中學生身上著手,以便為大專工作預備人才。

這兩樣創立時的決策影響深遠︰一是使校園得以迅速成為本色化、在地化的福音機構,不至因西方差會的經濟支援問題而在國際政經局勢變化中受影響,得以有更多空間獨立發展;二是它的工作對像兼顧中學和大學生,得以長期地培育學生,使校園學生工作的影響層面深廣。

信心之路的經歷
從查逸錕開始的信心之路,一直持續到今日,在沒有任何國、內外固定經費的支持下,校園團契走過五十年,經歷無數神奇妙的供應,今天位於黃金地段的台北校園書房大樓就是最好的例子。

查逸錕開始全職作學生工作時,在台北金山街租了一個小房子,所有的工作,包括行政、籌備營會、編輯雜等,就從那裡開始。1960年遠東歸主協會把位於台大對面,產權原屬於世界展望會的兩層木造建築,稱為「十字園」裡的一個房間借給校園團契使用。1963年,校園工作擴展,進而租下整棟的兩層樓。1968年,展望會負責人來台,看見校園團契充分使用那兩層樓,十分感動,於是接受丁曉亮大夫的建議,將木造的房子連同土地一起贈予校園團契。至此有一個固定的工作基地,加上全職同工不斷增加,校園團契的學生工作,如滾雪球般發展。

到七十年代初期,每個星期在舊房子裡的聚會高達三十次之多,經常有四、五個聚會同時舉行,連同工辦公室、小書房都成為臨時聚會場所,唱詩聲音彼此干擾,同工與學生們都感覺改建一事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但當時大家都覺得不可能,那來改建的大筆經費?舊房子的環境越來越糟,到處漏水、地板會吱吱作響,上樓要小心翼翼,大門也有點搖晃,修理也困難。於是校園同工們開始向神禱告。1971年提出正式改建的呼籲,預算是三百萬,但那一年只收到十四萬九千多元,同工們真是只能憑信心仰望神的供應。之後便產生許多弟兄姊妹關心校園改建的感人故事,例如,在美國有一位弟兄突然中獎,他將中獎的轎車變賣金錢,全數奉獻作為改建經費。然而當時突然爆發石油危機,建築原料上漲,奉獻遠遠追不上上漲一倍的改建費用,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情況下,校園眾同工只有憑信心走下去,之後神奇妙的供應卻源源而來,台北畢業生團契的弟兄姊妹爭取加班、家教的機會,每月湊起一筆奉獻的錢。各國中、高中團契也不落人後,一大堆銅板抱來司庫同工的桌上,校園同工們也盡心盡力的奉獻,那時某同工郵局裡的存款只剩四十九塊錢。

1975年三月,那一座夢中的校園大樓,終於出現在羅斯福路四段上,今天這棟建築位於台灣最重要文教區的交通樞紐地帶,見證了五十年來神在學生福音工作中的心意與恩典。

*校園福音團契前同工
李秀全牧師的見證故事─第一代台灣本地學生工作的種子
李秀全牧師與妻子林靜芝師母同是台大畢業生。他們大學畢業那一年,神呼召他們全職獻身作學生工作,在1963年林靜芝與李秀全先後加入校園,成為查逸錕辛勤工作六年後所結的第一批學生工作的果實。李秀全是家中的獨子,當他決定走全職傳道的路,家中還有事業等待他繼承,這個抉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曾跟神討價還價︰「我努力作生意賺錢,每個月十一奉獻就足以支持五個以上的宣教士,這樣豈不更好?」但神的呼召很明確︰「就是要你『這個人』站出來」。

李秀全夫婦在校園共事奉十四年,在1975年李秀全舉辦了一個「宣道展覽」與特別聚會,成為校園團契走向宣道事工的第一步,後一年校園團契開始舉辦第一屆青年宣道大會。李秀全夫婦之後至北美牧會,牧會十八年中,教會增長,生活穩定,但他們夫婦倆仍心繫親身履行宣教的夢想,在五十五歲時他們毅然決定踏上「跨文化宣教」的路,至泰北的窮鄉僻壤事奉。2006年,擁有多年學生工作、牧會、宣教經歷的李秀全獲選為「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總幹事,對已經六十六歲的他,這是另一個人生階段的挑戰,對於擴展華人的宣教觀,自是他心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重點。多年從事關懷宣教工作的李秀全牧師,常聽到人們說,作宣教工作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他卻認為,真正困難的不是「無米」,而是「無巧婦」,也就是願意到宣教工場的人太少了。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住棚節

03/10/2007 – 21 提斯利月 5768
  文/黃少芬 以色列的住棚節(Suk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