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教徒(基督徒)來說,我們習慣以聽道和閱讀等形式來認識信仰。可是想像一下,古代信徒聖經得來不易,而且普遍都是文盲,他們又怎去認識信仰呢?聖像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媒介了。

在初期教會,信眾習慣利用一些符號,例如耶穌基督的名字,魚、方舟和餅的圖案等,又或者以聖經故事作為主題的圖畫來表達信仰。而在東方教會的傳統裡,就特別強調聖像畫不是被畫出來的,而是以圖像和色彩的方式,把啟示和救恩的真理「寫出來」(to write an icon),並藉此讓信眾們加以默想和祈禱。


雖然東方教會再三強調,聖像絕不代表或代替神,只是透過有形的圖像標記,去尊崇無形的神,尊敬聖像並不同於十誡中的敬拜偶像。可是在實際情況下,很多信徒都以聖像成為他們的保護物,就像守護神一樣。傳統上,俄羅斯以喀山聖母為最高聖像,並將之視作俄羅斯保護神一樣崇拜。

據俄羅斯傳說,喀山聖母第一次顯靈是於俄國第一任沙皇伊凡與蒙古戰爭時期,聖母多次顯靈使蒙古大軍不戰而逃;第二次顯靈是於十九世紀拿破倫攻俄戰爭,俄軍帝國元帥庫圖佐夫在反攻前,到喀山教堂在喀山聖母前祈禱,聖母托夢說出現前所未有的寒流,使法國軍隊凍死沙場,不戰而逃。

戲劇性的是,喀山聖母像在每次顯靈後都會不翼而飛,消失於人前。據傳聖像曾於1904年被竊取,更險些被盜賊所毀。結果無獨有偶,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戰敗,隨後更後發生了1905年俄國革命。而聖像後來又傳奇地被尋回,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三次顯靈:當時東正教主教向喀山聖母像祈禱,聖母再次托夢說寒流會再次出現,使德軍凍死過半,坦克無法開動,飛機無法起飛,手無法扣動扳機,俄軍又勝一仗。
喀山聖母像的複製品在東正教和天主教中同樣受到尊敬。俄羅斯有無數座喀山大教堂均為向喀山聖母像獻祭而建,最主要的兩座喀山大教堂建於莫斯科和聖彼德堡。
波波Sir,大學社科系老師,尤愛鑽研世界歷史地理。「出発(發)進行」是一日本漢語,意思是指在列車出發時,車長發出的「指差喚呼」。香港人酷愛旅行,在疫情反覆,不能外出的日子,讓我們以相片帶動眼睛旅行,透過遊歷各地教會及歷史遺跡,以信仰反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