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柬︰「家教會」已是主流

 

若要完成大使命,需在每個角落設立教會。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黃銘 台北報導】全程參與六月十七日「微型教會研討會」暨「寧法神學院籌備會」的靈糧神學院朱柬老師,於會後受訪時表示,不論是「家教會」、「職場教會」都有很多共通的地方,而福音協進會統稱為「微型教會」也是不錯,只是名詞上不同而已。

家教會源起

朱柬老師曾為《改變世界的家》(渥夫根.辛森著,以琳出版)及《教會繁殖運動》(大衛.葛瑞森著,天恩出版)的中文版書籍寫序,並擅於觀察全球教會界的趨勢,他指出,「家教會」的概念始於一九七○年代英國亞瑟.華理斯(Arthur Wallis)所主張的恢復運動,強調恢復聖經,恢復初代教會的敬拜讚美、對聖靈的追求、醫病趕鬼、五重職事、家教會等。

到了九○年代進入美國,有委身的信徒在傳福音後就在家中聚會,而有的則是原在牧會的牧者轉型開始了家教會,不論方式如何,皆通稱為家教會。朱老師指出,家教會在國外已有許多成功案例,且已成為主流,特別在美國,每年有一百萬的基督徒脫離教堂式的教會,進入家教會系統。

第三世界國家及穆斯林地區更是以家教會為大宗,如柬埔寨、孟加拉、伊朗等有大批人信主,有些地方很貧窮沒錢建堂,有的則是不適合有會堂,因此便在家中聚會,所以稱為家教會。

從兩方面看微型教會

朱老師從兩方面看家教會(微型教會),其一是從大使命的角度。他直言,近年來,許多研究教會增長的學者,已領悟到教會增長並不能完成大使命,「若台北市有一間有20萬人的大教會,對台東大武鄉的人有何意義?就算派了短宣隊帶領了幾個人信耶穌,為他們施洗,也並沒有完成大使命,因大使命還包含了『凡主所吩咐我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也就是作門徒,並且一個人從明白聖經到活出聖經,是一個牧養的過程,需成立分堂繼續在當地傳福音,且透過牧養使信的人可以受裝備。因此,若要完成大使命需要在台灣每個角落成立教會。」

其二是從傳福音的速度來看。朱老師采趙天恩牧師所言,以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為分水嶺,分為前基督教與後基督教。他認為,前基督教采宣教模式,沒有有形教堂,且主責同工為帶職,只有巡迴的才是全職(甚至保羅也自己織帳棚),「聖經中,所謂歌羅西教會,乃是由當地許多小的家教會組合而成,並沒有一個大會堂叫歌羅西教會,這些小教會會共同推出幾位長老,是眾教會都認同的屬靈領袖,決定共通性的事,而實際的運作都在家教會中。」

而後基督教時期,乃因那時基督徒已逾半數,因此採用教堂及聖職人員模式,後基督教模式是一種牧養模式,因大多為信徒,由聖職人員牧養。前基督教模式是宣教模式,是一種快速讓多人信耶穌的模式。他提到,台灣的基督徒比例基本上仍屬前基督教地區,卻用後基督教模式,因此增長緩慢,就台灣的福音需要來說,我們需要一個更快速的傳福音模式,雖然這些年有成長,但就福音需要而言仍是很緩慢,因此,微型教會的模式若是抓到要領,而且又看重禱告及聖靈工作的話,將會非常快速帶人信耶穌。

當家教會人數漸漸多起來,是否也有可能成為有會堂的中型教會?朱老師舉美國提出有機教會Neil Cole牧師的例子,Neil Cole牧師在短短六年內建立了五百間教會,他本在某宗派的教會牧會,後來神啟示他,要他把教會放下,去到夜店帶領年輕人信主,在他所帶領的五百間家教會中,有的之後因著神清楚的印證而建立了會堂,換句話說,大部份信徒雖只能作微型教會,但確實有的是屬五千兩、二千兩的信徒,只要有聖靈的引導,就不要限制他。

「家教會」,全球各地風起雲湧

●有關家教會的概念,本報曾於去年六月(568期)專訪劉曉亭牧師(劉三)。他談到全球各地正風起雲湧地出現「家教會」的模式,以「職場教會」、「球場教會」、「海邊教會」、「戶外冒險教會」以及「大賣場教會」等各種新型態呈現。家教會強調信仰與生活結合,對傳統教會形成衝擊。詳見 http://goo.gl/d1Sg51

●在穆斯林國家如伊朗、阿富汗等,家教會也正興旺,但同時也面臨逼迫。 http://goo.gl/zFuyZE,http://goo.gl/FIj8Xj

●在美國,曾有在家中的查經班被開罰單,危及全美正興旺的「家教會」運動。南加州有個城市逼迫查經班停止聚會,除非他們取得某種條件式的許可證。 http://goo.gl/70hX90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四十多位基督徒領袖 表示支持以色列

22/06/2014 – 24 西彎月 5774
  【KRT記者朱蔚欣報道】以色列政府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