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聲】香港不能沒有小教會

 

◎黃少芬

我好奇一個非洲牧師如何在香港建立教會,於是某個星期日早上,特地跑到陌生的工廠區,參加他在破舊工廠大廈內舉行的教會崇拜。一到步,不見一人,卻被一鍋肉湯的香濃味道吸引了,在教會門外的昏暗通道,我看見地上有一個電飯煲,裡面的蕃茄牛腩不停滾動,猶如敬拜者的澎湃熱情。然後,在白濛濛的水蒸氣後面,身型高大的非洲牧師走出來歡迎我。

我知道這是小教會,但意想不到是「十多人的小」,會眾有非洲人,更多的是菲律賓女傭,只要有神的愛,簡單的英語就可以溝通了!牧師講道時,他的年幼子女像地下游擊隊般在椅子底下四周爬行,當師母容忍力到了極限,就被勒令站在門外,但不多久特赦令就下來了。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離開時,牧師的三個小孩赤腳跑出來,緊緊跟隨我,直到電梯關門之時,他們還在揮手道別。我相信香港還有很多有趣的小教會,人情味濃厚,為這個冷漠的城市輸入暖流。

人們說,小教會在香港很難生存,因為教會需要有不同的事工才能牧養不同年齡的會眾(這只是假設),這意味著要有更多的事奉人員,更多的資源,因此也要更多的會友,人數增長就自然成為每一間教會的必然出路,由小變大似乎就代表成功。我同意神國有擴張的動力,但並不表示每一間教會必須由小變大,否則就不算是成功。從神國觀念看,在一個城市裡,如果進入神國的總人數不斷增長,每一間效忠耶穌基督的教會,無論大小,都應能分享所有教會同心達致的成功,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偉法克(Frank Viola)最近撰文指,美國每年有一百萬人離開教會,但他認為很多其實是轉去尋求更真實和親密的團契關係,希望屬靈上有更深入的彼此分享,而有這樣相交生活的教會不太可能是大型組織。從人們的渴求看到,小教會有其獨特優勢,就是肢體關係緊密,靈活性高。

如果我們將城市的所有教會看為一個基督的身體,彼此合一,那麼大小教會的存在對彼此都能帶來祝福。大教會可充當猶如國度教會的角色(例如對付城市的黑暗勢力),在各方面支援小教會,而小教會的靈活性又為基督的身體帶來活潑的動力。大小教會靈裡合一,但各自保持獨立,正如大自然的生態環境一樣,各種類型的教會都可以找到生存空間,又同時互動,這樣就能維持健康的屬靈生態系統。

我希望今年能認識更多獨特而有趣的小教會,將他們的故事分享出來。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從音樂路到敬拜路 ──約書亞樂團鍵琴手Justin 專訪

04/03/2014 – 2 亞達月II 5774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