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聲】被「愛的語言」欺騙了

 

文◎黃少芬

真的不是純屬恰巧而已,香港和北美教會的年輕一代都想走不同的路,大致上有三個相同現象︰一、對形式化的教會生活失望;二、希望信仰與日常生活有關係;三、信仰尋求實踐,尤其是社會公義。這不是神學新觀點,但都表達了對上一代信仰表達的不認同,就是講多於做,道理聽得太多了(尤其是在教會長大的一群),Show us something real!

基督教本身有傳播的本質,從創世以來,神和 的子民都不停地傳播信息,從上而下的叫「啟示」,人傳給人的叫「傳道」。在教會最聽得多的是愛的信息,愛的語言充滿每一間教會。如果讀大衛鮑森(David Pawson)的書,你可能會震驚萬分,他帶你回到聖經,讓你發現福音其實很少講神的愛,使徒行傳裡的門徒傳福音時,也很少講神的愛,宣講神的愛並不是他們的福音策略。但並不表示神不愛我們,耶穌上十字架,就是在行動上啟示天父的愛,十字架勝過千言萬語。鮑森認為,我們不應向人「傳講」神的愛,而是向人「展現」神的agape。他說,最接近agape的英文是care,包含注意力和行動的意思,表示愛就是回應別人的需要,並採取行動。

當愛的語言與行為不一致,會帶來惡果。

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曾提出一個有趣的洞見。在貧民區長大、從小遭母親排斥的年輕女性,竟較少有焦慮傾向,因為她們清楚知道自己受到排斥,自然地會在街頭結識同伴,尋找自己的方向。但中產家庭的年輕女性,父母總是對她們說︰「我愛你!」但現實中又排斥她們,作出與愛相反的行為,受騙的子女沒法子認識所處身的世界,於是更容易有焦慮傾向。羅洛是存在主義心理學家,但即使不完全認同存在主義心理分析,也能從他的洞見獲得參考價值。當愛的語言與事實不符,被騙的一方可能會感到迷茫,而產生難以言明的焦慮。

今日的世界被媒體文化主導,愛可能已變成資訊性的語言,講出來不用成本,多講,就以為愛也多了。在重視信任的教會群體,空泛不實的愛的語言所造成的殺傷力更大。有些人認為,教會的年輕一代總是反對,總是怨憤,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或許他們的聲音隱藏著受騙的傷害。有些人比較正面,會走出外尋找自己的新世界;有些人則只會對抗,好像與教會過不去。如果處理不好,三代同行的實踐只會困難重重!如果現象背後是由虛謊而來的集體焦慮,他們會不會其實是喊著「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罷」的瞎子?不許他們作聲,喊聲卻愈大,唯有耶穌透過我們流露出來的真實的愛,才能撫平裡面的焦慮。

「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 18)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天國文化特會明年2月舉行

09/12/2012 – 25 基斯流月 5773
  孵化箱事工主辦的天國文化特會,明年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