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時間的聖所」

 

文◎黃少芬

「探索香港教牧同工身心靈健康及工作狀況」問卷調查公佈了結果,主辦機構希望調查能提高牧者對身心靈的關注。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作為其中一間主辦機構,自然是從管理學角度探索狀況,針對身心靈狀況,因為這些對工作表現和工作效率有直接影響,最終的關注似乎是效率。

是次調查反映以下有趣的現象︰

· 七成教牧在兩年內有兩次或以下的個人退修活動(其中三成是一次也沒有)
· 七成教牧每天的禱告時間是半小時或以下(其中三成是十五分鐘以下)
· 七成教牧每天的讀經和默想經文時間(講道預備除外)是半小時或以下(其中三成是十五分鐘以下)

然而,按主觀經驗,也是七成教牧表示經常聆聽主對他個人的提醒或說話。

調查所涵蓋的屬靈狀況主要是從退修、祈禱、讀經、默想等幾方面的傳統屬靈操練的時間長度探知。當然,外在行為不一定完全反映屬靈狀況,但確實是內心的外顯。現代社會將時間比喻為金錢,你的時間花在那裡,你的心就在那裡。猶太神學家赫捨爾(Abraham Joshua Heschel)在《安息日的真諦》一書上說,安息日是時間的聖化,是時間的聖所。今日沒有了聖殿,但人在安息日(時間的聖所)可以擁抱臨在當下的永恆時刻,靈性經歷屬天的喜樂。

赫捨爾又說,若然無法感受到永恆的榮美,靈性生活就開始腐化;如此,屬靈狀況確實可以從安息日操練反映出來。如果教牧的關注只是聖工,沒有安息日操練,那就沒有做好忠心的時間管家,在世忙忙碌碌,卻錯失了臨在當下的永恆時刻,沒有選上上好的福分。

但這不是教牧獨有的現況,整體上香港信徒的靈性生活都不理想,但原因非沒有此觀念;相反,很多人認同退修、祈禱、讀經、默想是不可或缺的靈修操練,只是難於落實在生活上,結果只停留在觀念上。其中一個原因是忽視文化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型態,如何促使我們被動地依循世界所建議的模式,卻從沒想過自己正身在巴比倫。科技社會的意識型態比聖經更影響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愈多愈好,愈快愈好,動比靜好,分散比專注好,隨時隨地連線比獨處好……

讓聖靈光照我們真實的生活形態,以致我們能悔改,從而再次渴望走進時間的聖所,用專注的目光凝視主的榮美。現今的年代,這個轉化的歷程根本是一場長時間的爭戰,所考驗的靈性特質如忍耐、堅忍、持守等等,都違背時代的精神。但勝利是屬於藉「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得勝的人!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神國降臨」報名逾萬二人

17/07/2012 – 27 搭模斯月 5772
  【記者王希雨報道】旨在尋求華人命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