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地震看傳統文化之傳承與斷裂

 

文◎劉紹麟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在今次地震事件中,日本災民所表現的冷靜、秩序、公德心等,贏得不少評論的高度評價,反觀在之前的中國地震,我們看到的便似乎不是這個模樣了。不過,在欣賞日本的優點時,我們亦要留意,即使在日本國內的評論者中,也提及其文化中負面部分,例如是過度合模(conform)、壓抑個體性,而另一方面就是虛偽、搪塞責任等的特性,這些負面部分極可能是前述美德的一體兩面。

姑勿論是從正面或負面看,如果說今次地震看到日本人的一些美德,則這些美德是從何而來的呢?為甚麼日本能,中國不能?要理解這個問題,可以從多種角度入手,筆者嘗試從日本現代化歷程中,怎樣處理傳統與現代這個問題,來看日本人的文化傳承是怎樣的。

日本在其現代化的過程中,並沒有將其傳統文化完全扔掉,甚至是有意識地予以保留,作為開展現代化的力量,以至傳統文化能夠成為一種維繫人心,維繫個人與群體關係的力量。人與人之間不單是講赤裸裸的買賣關係,或只有冷冰冰的法律規章關係,而是一套諸如恩情、義氣等的傳統文化,具體便展現為一種較為溫情的、相對地不計較、樂於參與公共生活的習性。

事情要從中、日兩國面對西方衝擊開始講起。

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否定傳統文化

中國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是為被西方強國強迫打開大門的第一步。而類似事件也在日本發生,即1853年史稱的「黑船來航」事件,美國海軍貝裡准將帶軍艦赴日,以武力威嚇要求開港通商.然而兩國面對西方衝擊,有截然不同的對應。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最初的對應是建立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學堂,並派出留學生到歐美學習先進技術,期望透過「器物」方面的更新(兵工廠、造船廠等)來回應西力東漸的危機。當時的口號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認為中國所不及於西方者,只是器物,而非中國固有的精神文明有所不及。及至危機進一步加深,中國開始明白所缺乏的不只是兵工廠和科學知識,而是整個教育制度,以至政治制度也有問題,於是在十九世紀末開始推行維新,進而是革命,連整個舊政權也推翻了。然而即使革命後也未能改變弱國被欺負的宿命,發生1919年一次大戰後德國在山東利權轉歸日本的屈辱。

如果中國所缺乏者,不是兵工廠,不是教育改革,甚至不是政治改革(革命),那麼問題出在那裡呢?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思想家答曰︰問題出在中國人的文化!是中國文化根本就不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荼毒」下,再多兵工廠或政治改革,也是無濟於事的。

五四運動,就是一種對傳統中國文化採取全盤否定的立場,而這種態度成為了五四以來中國思想界的主流。魯迅曾說不要再花時間讀線裝書了,而他筆下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等,都是力數傳統中國文化之不是,全本中國歷史就只有「吃人」兩個字而已。一些五四領袖如錢玄同,更提倡放棄中文,中國人改習法文以強國。

錢穆先生曾言,在這大半個世紀以來,我們所接受的對中國傳統的看法,都是負面的,魯迅筆下的禮教吃人、文革時期的「破四舊」、「打倒孔家店」、八十年代流行中國的紀錄片集〈河殤〉、相若時間台灣作家柏揚筆下的「醬缸文化」,以至近人鍾祖康所提的「來生不做中國人」等,仍是那套調子,就是傳統中國文化全都要不得,最好全都扔掉,「全盤西化」才是救國救民之道。而中國近大半個世紀的現代化,就是在這種否定傳統文化的氛圍下開展的。

日本的現代化歷程︰保存部分傳統文化

日本的路徑是不同的。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是個封建國家,由德川幕府任大家長,之下便是全國約二百「大名」(可以理解為「土皇帝」)。在大名管治的地區內,是以高度自治方式進行管理,全國向心力不強,每個「土皇帝」在其轄區內是大阿哥,而轄區內是天高皇帝遠,人民只以土皇帝為領袖。

黑船來航的挑戰是,開港通商容易,長遠如何面對西方強國才是最大挑戰。從黑船來航到明治維新(1868年)的十多年間,是日本國內動盪的年代,最終迫出一個明治維新,是為日本國內面對西方衝擊的回應。明治維新是建立現代化國家的努力,詳情不能在此介紹了,只點提出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明治維新不是一面倒的將傳統文化全盤否定,而是在「傳統」的庫存裡,選擇性地強調某些有用的元素,以這些元素作為維繫全國人心的旗幟。

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是將神道教的地位全面提升至「國教」的水平,甚至一度打算將佛教邊緣化;而另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天皇」的「神化」。明治維新以前,天皇在日本只具象徵性的地位,而明治維新的一項重要建設,就是將天皇提崇至成為「現世神」的高度,成為一個全國膜拜的對象。這兩項大舉措,就是在傳統文化中尋找元素,建立一種全國的向心力,維繫人心。日本的現代化是在一種保存了部分傳統文化,甚至透過傳統元素作為推進現代化的力量。

具體的影響就是,在日本的現代化建設中,上級對下級施恩,下級亦對上級盡義,企業主管自覺有責任照顧下屬,而下屬也自覺要為老闆打拼。這是自由市場買賣關係、政府法律以外的文化力量,而在八十年代以前,西方觀察家也為到日本人這種文化而驚歎不已。如果問日本人為甚麼道德、公德心等較高,從這個角度看,可以理解為他們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並沒有將傳統的仁義道德、禮義廉恥完全扔掉,而是選擇性地以傳統作為建設現代的基礎。

中國正面對文化價值真空狀態

反之,現代中國就是扔了傳統文化的路徑。康有為在辛亥革命之後曾說︰「近者大變,禮俗淪亡,教化掃地,非惟一時之革命,實中國五千年政教之盡革,進無所依,退無所據。頃並議廢孔教,尤為可駭,若墜重淵,渺無所屬。」他所看到的,不只是中國沒了皇帝,而是過往維繫人心、維繫個人與社群的傳統文化一下子都消失了,「進無所依,退無所……若墜重淵,渺無所屬」,這是社會學家所講的「失范」(anomie)的狀態。

從這個脈絡來看,今日中國的問題是,社會主義建設再難以成為一種鼓勵人心的力量,而民族主義又有其限制,傳統文化、宗教被批評、洗刷盡淨,結果就是除了自由市場的買賣關係,與強力的國家法度以外,個人與社會之間缺乏一套有效的文化道德以作規範。這種文化價值真空的狀態,恐怕就是今日所見中國種種不如人意事件(如毒奶粉、豆腐渣工程)的遠因了。如果說日本人在大地震的表現對我們有何反省價值的話,我想這個便是很重要的反省內容了。

(標題為編者所加)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導正觀念 成為自己美麗的代言人

22/03/2011 – 16 亞達月II 5771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郭佳容台中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