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動亂︰基督徒處境愈趨不利

 

西方國家為了確保石油供應,數十年來一直支持腐敗專橫的阿拉伯獨裁政體,但隨著受惠於石油利益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的興起,阿拉伯世界泛起反抗獨裁者的浪潮。伊斯蘭分子有可能趁亂乘虛而入,令當地基督徒處境更為不利,已有11名科普特基督徒在埃及騷亂中被殺。

1979年11月20日,數百名遜尼派聖戰主義分子圍攻位於沙特阿拉伯伊斯蘭麥加聖地的大清真寺(Grand Mosque),事件在國際社會只引來零星關注。相反,早於同年11月4日,國際社會已緊盯著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什葉派原教旨主義分子攻陷的事件,有66名美國人被挾持。雖然當年兩地衝突毫無關連,但都朝著相同的目標︰除去腐敗專橫的親美政權。

當年,伊朗的革命分子首次取得成功,除了因為得到當時美國總統卡特的支持,也因為他們對自由、人權、改善民生等訴求與政治扯上關係。示威罷工等抗爭行動由1978年1月開始,維持一年至1979年1月,伊朗政權終被推翻,迫使國王流亡海外。伊斯蘭教主義者乘虛而入,滲入政權,伊朗人很快發現到,革命並未有實現他們對自由、社會繁榮及生命尊嚴的盼望。

另一邊廂,沙特阿拉伯的革命分子卻失敗了,因為他們圍堵的地方是宗教中心大清真寺,而非政治中心──國王的皇宮,因此被當時的政權利用宗教理由公開譴責,加上他們明顯的宗教訴求,要求停止與「異教徒」結盟,令西方國家趕快支援沙特國王,以保障石油供應不受影響。全因法國特種部隊的介入,沙特國王的政權在千鈞一髮之間得以保存。

當時沙特阿拉伯的衝突被視作「國內事件」,事實並非如此。聖戰主義分子不但在國際社會中具有影響力,而這次「國內事件」更藉著遜尼派穆斯林帶來接連影響。巴基斯坦有大量暴力的反美伊斯蘭分子暴動,導致當地美國大使館遭圍攻及焚燒,2名美國人被殺;土耳其、孟加拉、印度、科威特、菲律賓及利比亞相繼發生針對美國大使館及領事的示威,雖然暴徒以遜尼派為主,但他們稱讚伊朗的什葉派革命分子,指他們擊敗了「美國的帝國主義」,即使他們表示支持專制政治。

其後,沙特國王要與當地伊斯蘭領袖分享權力,形成一個支持推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及全球聖戰組織的政權,而這些組織亦以支持政權反饋。當時的蘇聯察覺到美國的弱點,支持沙特於1979年12月入侵科威特,讓沙特政權能支持遠離國土的聖戰,其後亦於其他國家發動聖戰。因此,即使沙特的遜尼派革命分子在1979年的革命失敗,但他們的原教旨主義分子獲得了龐大報酬;與此同時,因為社會被專橫而不是理性掌控,令阿拉伯的中產階層的憤怒及失望情緒日益增強。

遜尼派從這段歷史的深刻教訓,學會了革命的技巧。因此在今日的埃及,穆斯林兄弟會一直保持低調,暗中支持示威者的飲食及藥物需要,正如真主黨在黎巴嫩,以及哈馬斯在巴勒斯坦地所作的。伊斯蘭主義者明白到,他們需要一個被外界接納的外殼,但內裡暗藏其他動機。穆斯林兄弟會支持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巴拉迪,而巴拉迪並不認為穆斯林兄弟會(即哈馬斯的後援)與極端主義者有關連。

今日,自滿的伊朗以及局勢緊張的沙特同樣指出一件事,現時中東的不穩定局面是針對當地的親美勢力。突尼西亞總統班阿里的政權已被推翻;埃及、也門及約旦的示威者持續對抗親美的政府;在約旦,當地穆斯林兄弟會的盟友伊斯蘭行動陣線現正與國王阿卜杜拉二世的政權對話。西方社會盼望局勢變遷能帶來更佳結果,或是伊斯蘭領袖轉為溫和立場的可能性可謂微乎其微,因為阿拉伯世界正徹底地伊斯蘭化及激進化。當美國失去了位於中東的策略性地區支持,埃及只要改變迦薩地區的政策,以人道理由開放拉法邊境,以色列將再次面對生存的威脅。

這些地區的混亂對屬於少數社群的基督徒的處境最為不利,他們已被視為「異教徒」及與敵方(即美國及以色列)連結的人,教會面臨前所未見的威脅。當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減退,他們對基督徒的保護同樣減退。穆斯林武裝分子亦趁著動亂暗地淫除基督徒,在1月30日,11名埃及科普特基督徒在他們位於明亞省(Al Minya)的家中被殺。基督徒根本不能期望美國及聯合國保護他們,他們唯一的盼望在乎至高者、萬軍之耶和華。

(取材自www.assistnews.net ,2011年2月2日
,Elizabeth Kendal撰文,蓮達編譯)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被問題主導的讀經態度

01/02/2011 – 27 細罷特月 5771
(設計圖片)   文◎黃少芬 今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