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是甚麼?


(美術圖片)
 

文◎黃少芬

人活了一輩子,也未必能搞得通「我是誰」這個簡單卻深奧的問題,是簡單抑或深奧,在乎問題是屬於生物學、心理學、哲學或是宗教的範疇。同樣地,上教會大半生,也可能答不出「教會是甚麼」這個問題,是宗派的分支?是百年建築物?是神職人員的制度?是停不了的活動?有了以上的一切,也未必是教會;但沒有以上任何一個特徵,也未必不是教會。

在全球細胞小組教會宣教網絡國際高峰會舉行期間,王利民牧師接受記者訪問時說,他預測未來十年,教會的主要爭議是何謂「教會學」。他說,很多人對「教會」有混淆的觀念;又說,美國的教會有太多節目,令人又忙又累,連想活出基督精神的信徒也不想上教會了,轉向模式更簡單的教會。

根據2008年的統計數據,有百分之八十三的美國人自稱是基督徒,而巴納集團在同年進行的調查卻顯示,只有約百分之二十的美國人在星期日上教會。怎能對「大倒退」坐視不理呢,今年一千五百多間教會共同發起「主日回教會」,希望透過「活動」引導大規模的「迷羊」回到「教會」。

然而,有些有識之士銳意根治不上教會的最根本問題,認為是教會脫離文化之故,於是破釜沈舟,要來一次大改革,以適切後現代文化。適切文化向來是一條險路,不少本來以抗逆文化為大任的運動,在發展過程中為要爭取受眾(宣教對像)而變革,後來竟迷失在當初對抗的文化中。

王利民牧師向記者提到,未來愈來愈多人喜歡耶穌而不喜歡教會。然而,人還是要在教會中才有整全的信仰經歷。教會是甚麼?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不先回答「耶穌是誰」這個問題。教會的本質離不開耶穌的身份,因為耶穌是教會的元首和根基,因此教會論必須建基於基督論。不幸的是,在西方,為了建構新的教會模式,出現了重新建構耶穌的思潮,以為可以在「大倒退」中力挽狂瀾,卻愈來愈多「添加」。

有一句名言說,成功的人並非是懂得爭取更多,而是懂得放棄不適合自己的東西。人性是有不斷「添加」的渴求,但真正的邁進,原來是在於放棄次要的東西,以保存最重要的東西。

另一些有識之士的改革路線是回歸教會最原始的本質。美國人在傳統框架下的教會感到乏味,在活動繁多的宗教生活中接觸不到神聖經驗,對索然無味的宗教生活生厭後,希望回到最簡單的教會模式,重尋信仰的真諦。

1997年,有記者問葛培理牧師︰「你認為甚麼是純淨的福音信息?」他回答說︰「我相信最震撼的信息是神的恩典、愛和憐憫,比起早年,我更強調這個信息。…我去天堂,不是因為我善良,或向許多人傳道,而是因為神藉十字架上的基督賜下恩典和憐憫。」

信仰之所以枯燥乏味,喪失吸引力,不是因為活動太多或太少,而是因為人不再經驗到基督救恩的甜密;不只是得救入門的一刻,而是一生中嘗到赦罪的平安。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祭壇重推跨宗派跨堂會合一禱告 更多「西面及亞拿」

21/11/2010 – 14 基斯流月 5771
(圖︰受訪者提供)   【記者王麗媚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