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虔下一代系列(一) 宣明會創辦人女兒赴鼓浪嶼尋根


瑪利蓮(Marilee Pierce Dunker)
 

瑪利蓮參觀白玉當年在鼓浪嶼就讀的紅磚學校(宣明會提供)
 

年輕時的瑪利蓮(左一)與家人合照,中間為卜皮爾博士(宣明會提供)
 

宣明會創辦人卜皮爾擁有偉大的異象,女兒瑪利蓮受其父的感染,也繼承遺志投身宣明會的工作,但父親對家庭的虧欠使她對事奉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文◎黃少芬
圖◎黃少芬、宣明會

今年1月,瑪利蓮(Marilee Pierce Dunker)帶同女兒來到中國廈門,尋訪父親生前常常提起的「白玉」,若然健在的話,她已是七旬的婆婆了。

鼓浪嶼播下兒童助養計劃的種子

卜皮爾博士(Dr. Bob Pierce)在創辦世界宣明會前是美國青年歸主協會的傳教士,熱心宣教。他在1947年抵達廈門,當時33歲。鼓浪嶼一所女子中學的校長韓家寶(Tena Holkeboer)邀請他到學校演講,在告別的時候,韓家寶把一個叫白玉的女孩帶到他面前,說她因為信了耶穌就挨打,被趕出家門,無家可歸,可能還會被迫輟學,然後問卜皮爾博士︰「你可以為她做甚麼呢?」卜皮爾博士望著楚楚可憐的白玉,心裡很難過,就掏出身上僅有的五元給了韓家寶,承諾返回美國後會匯錢來,叮囑她好好照顧白玉。

後來,卜皮爾博士果然遵守承諾,但不止助養一個女孩,日後還開始龐大的兒童助養計劃。他四處奔波向教會報告東南亞的貧窮情況,聲淚俱下,真情感動許多基督徒捐款餵養飢餓的兒童。1950年,他正式成立宣明會,同年女兒瑪麗莉出世。他一直認為,在鼓浪嶼遇見白玉的一刻,同時播下宣明會兒童助養計劃的種子。

現時瑪麗莉以世界宣明會的顧問身份,在世界各地呼籲人關注貧窮問題,她在演講時經常提及白玉的故事,但從沒跟她見過面。然而,她總是希望有一日可以親訪爸爸當年遇見白玉的場地,這個夢想在今年1月實現了。她當場感動得流涕,當年爸爸助養一個叫白玉的女孩,今日有四百萬個「白玉」得到別人的幫助。她和女兒還在島上度過三天,又探訪過白玉當年入讀的紅磚學校,那個年代的學生已是白髮老人了,可惜至終尋找不到白玉的下落。

卜皮爾博士在1976年逝世。他在聖經內頁上寫了這個傳頌後世的名句︰「讓那使神心碎的事情也破碎我的心。」他的一生實踐了這個志向,全力救助世界各地的貧窮孩子,可是他的心總是留給外面的世界,對家人他是缺席的丈夫和父親。他曾說道︰「我和神定下了協議,我照顧 的無助小羊群, 也會照顧我的家人。」瑪利蓮提筆寫爸爸的傳記,卻沒有隱瞞爸爸的缺席曾讓家人陷入痛苦裡。

瑪利蓮在廈門之旅後途經香港時,接受傳媒採訪,重提起爸爸的往事。

平衡事奉和家庭

照瑪利蓮的記憶所及,童年時,一年有十個月爸爸都不在家,但她從小已習慣了,所以不覺得有甚麼不對,家裡沒有爸爸看來是正常的事,反而大她九年的姊姊很想念不在家的爸爸。但她沒有恨怨,或感到傷害,因為有一個很好的媽媽照顧家庭。

「但媽媽絕不好受,爸爸在外面幫助沒有丈夫的寡婦,而媽媽卻是孤獨在家裡,猶如單親媽媽。」她說,卜皮爾博士在63歲因病過身,當時身體因長期缺乏休息而嚴重透支,但妻子還健在,今年93歲。

「在爸爸身上,我學習了這個艱難的功課,如果不花時間與家人相處,不可能有健康的關係。不管愛得多麼深,有多麼的投入,或是忙於做許多善事、神的工作,若然不將婚姻放在首位,不花時間相處,不溝通,不彼此瞭解,這樣的話,關係就會疏遠。」她又說,家庭是媽媽的全部,但爸爸的世界被工作佔據,有中國、菲律賓的事工,但媽媽不明白那些事情,爸爸回家後,兩個人沒有很多共同的話題。

她不想別人重覆爸爸的過錯,所以常常向教牧、教會領袖分享她的領悟。「很重要的是分辨,神呼召我們做甚麼呢,我們選擇去做甚麼呢,這是兩樣不同的事情。我們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很興奮,做這些,做那些,但神說,不需要做這些,只要做那些便可以,要花時間跟家人相處。聖經教導我們,神是首位的,家庭第二,事工第三。家庭是我們的服侍對象,配偶、兒女是我們的服侍對象,我們要培育兒女將來事奉主。」

她看見今日許多牧者非常忙碌,忙於教會大大小小的工作,但教會工作和神的工作可以是有分別的。她說,教會工作使人忙碌,但神的工作有焦點,也不含糊,「神要我們照顧家庭。」她的語氣很堅定。

聖經也有照顧家庭的原則,她提起舊約的故事,說摩西從耶和華領受了很偉大的使命,要向法老要求釋放以色列民,在前往埃及的途中,耶和華的使者遇見他,想要殺他,他的妻子西坡拉拿起一塊火石割下兒子的陽皮,丟在摩西面前,耶和華的使者才不殺他。「摩西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家,沒做應該做的事情,為兒子行割禮,所以使者要來殺他。我們先要照顧家庭,然後才做神要我們做的偉大工作。」她又說,卜皮爾博士對自己的任命感到很雀躍,要餵飽許多孩子,但更重要的是「平衡」。

那麼她如何平衡自己的事奉和家庭?她說自己有一個好丈夫,他在適當時候會提醒她留在家裡,多些休息,「我回到家裡,就是回到家裡了。」她說宣明會也從卜皮爾博士身上學會工作和休息要平衡的功課。

跟隨爸爸的足跡

雖然卜皮爾博士對家庭有虧欠,但在瑪利蓮心中他仍然是大有信心的神僕,坦言爸爸的言行激勵她行出信心跟隨神,也認為爸爸的模範啟發了許多許多人。「他相信只要做神要他做的事情,神就會有祝福,順服產生果子。」

瑪利蓮今日跟隨爸爸的足跡,致力扶貧工作。舊事已過,她說每當想念爸爸時,也不會想到昔日家庭的創傷,因為過去的創傷已得醫治,現在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在服侍神,因為爸爸對神的信心讓他們相信自己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每人做一小部分,我們就能夠改變世界!」她經常到世界各地激勵人們參與扶貧工作。

她提及卜皮爾博士臨終前在病床上寫了一封信,其中寫道︰「我服侍每一個孤兒、寡婦和飢餓的人,只有一個原因,不只是為了今生今世可以繼續活著,而是希望他們知道藉著耶穌可以有永生的喜樂。」她相信卜皮爾博士假如今日活著,看見宣明會的工作,一定會感到驕傲,他的信念仍然不變,就是相信最重要的使命是讓人認識耶穌的愛。

今日扶貧工作最大的挑戰是甚麼?她說,幾十年前,卜皮爾博士將東南亞的貧窮情況告訴美國教會,當時人們感到很震驚和難過,但今日媒體發達,現代人對貧窮不再陌生了,反而不想多看。她說,宣明會的工作是要世界知道貧窮問題仍然存在,推動人們參與、關心,不管全球貧窮問題看來多麼鉅大,或許變成了一個統計數字。

「如果你在家門口發現一個小孩躺在地上,你一定會幫忙。」她又說,神祇會要我們做我們能夠做到的事情,這樣我們就能成為別人的祝福。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2010年普珥節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當主角

10/03/2010 – 24 亞達月 5770
  【編譯黃兆偉/cbn.com/2月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