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負擔是布道 專訪吉中鳴牧師

 

記者/澍雯
文字整理/黃佩思
圖片/受訪者提供

在很多人眼中,吉中鳴牧師是音樂人,但他說這是別人給他的標籤,最大的負擔原來是布道。

本期專訪吉中鳴牧師︰

1. 媒體綠洲(MMO)在2001年成立,四年前出版第三張音樂專輯後,一直到今年5月才有新作。過去幾年間,你的事奉方向是否出現轉變呢?

其實,音樂製作不是我最重要的工作,我的主要負擔是布道,雖然別人標籤了我是音樂人,但我不會刻意改變他們的看法。近年,我發現敬拜事工有青黃不接的現象,缺乏有生命力的人帶領敬拜,傳統的敬拜好像轉型了,但其實只有表面的自由,舉手、拍手彷彿是機械式的動作。大家也不懂得處理流程、營造氣氛。因此,我用了許多時間培育人材,過去幾年曾跟超過100家教會合作辦課程。

2. 可否分享你的新作有甚麼特色?希望傳遞甚麼信息?

新作最初的用意是回應金融海嘯,希望透過敬拜帶來安慰,定名為《歸來吧》,意謂讓憂傷痛悔的靈歸來,但覺得這樣的敬拜太消極,希望可以正面一些,所以將名字改為《來擁戴》,意思是來擁戴上帝。在信息方面,有celebration、讚美、敬拜,亦有醫治,而其中有一個特色,就是有聖餐歌曲帶領人默想,讓人於神面前思想及立志。到最後會有凱旋的宣誓,向世界發出挑戰,靠著上帝的大能去震動世界,所以有一首歌叫〈震動世界〉。新作要表達的是在讚美中得醫治,將痛悔憂傷驅走。至於在風格上會源用較實的音樂,用比較新的R&B,節奏感比較複雜一些及變化比較多。

3. 你在柏祺大學剛完成城市宣教學博士課程,可否分享城市宣教的研究對你的音樂事奉帶來甚麼影響?

我的論文是有關教會音樂與城市宣教的。簡單來說,城市宣教是教會的弟兄姊妹要去到他們的職場或生活中宣教,音樂是很容易配合到城市宣教或傳福音,例如,介紹詩歌給人聽,帶人去晚會等等。而音樂不但是工具,音樂的本身亦是一個目的,藉著聽音樂可以令生命本身起變化。我就是透過論文喚醒為何教會不能好好利用音樂。我發現教會不能接受某些音樂,因為覺得是靈恩、情緒化或世俗化。現在,詩歌分為傳統及現代兩大派,大家互相排斥,不能互補。傳統一方認為現代詩歌是沒有內容、重複及沒有深度,現代一方則視傳統音樂為古板、不合潮流等等。我希望大家能放下成見。而我覺得最可惜的是有些人對別人的音樂的看法,並不是真正有聖經根據的,只是從經文中斷章取義。我也發現教會不能好好利用音樂作城市宣教,其中一些原因關乎教會本身歷史的包袱,以及對音樂的看法、接受新事物的敏感度。

4. 你認為神學對音樂事奉重要嗎?

有些人覺得現代詩歌沒甚麼內容,有一部份的確是這樣。很多現代詩歌的歌詞都是獨孤幾味,來來去去都是讚美、偉大、創造、恩典、憐憫和救贖等等,對神的豐盛本性和屬性,不像傳統詩歌那麼有豐富的表達,這是因為有些填詞人對神的認識不夠深,有些填詞人信主的年日短,又不喜愛讀聖經或懶於認識上帝。

我認為音樂人不一定要入神學院,但一定要對神有很鞏固的認識,若不認識神,是不能夠寫到有深度的詩歌。當弟兄姊妹採用那些不夠深度的詩歌,大家就會成為愈唱愈不認識神的人,這是惡性循環。我鼓勵填詞人要進修,起碼要看畢聖經概覽及對基本的系統神學有所認識,對神有全面的瞭解、有系統的認識,創作詩歌才可以有豐富內容。

至於作曲的人有沒有深度的認識,這不太緊要,因為他們著重於情緒方面的發揮,但在音樂上要有更多的認識,要認識不同的音樂風格,音樂才可以豐富。

5. 你如何看今日香港教會的敬拜讚美熱潮?可有甚麼值得大家反思的現象?

第一,我覺得有些教會是要為了保留自己的特色而保留,而不是為了福音的需要或實用原因而保留,我覺得這是教會需要思想的。有些教會不肯轉變敬拜模式,是為了保留從前的方式,或是因為習慣了而不肯轉變。但現實是,當弟兄姊妹在教會外遇到新的敬拜模式,就會對教會產生迴響,有些因此就會轉往別的教會,有些教會就會有分裂。第二,禮儀教會本來比較難轉型,因為他們已經有一套既定的程序,但我見到他們在唱詩時段多了敬拜讚美的時間,我發現連禮儀教會都有反思。第三,敬拜讚美不是令崇拜恢復生命力的唯一方法。我認為傳統和禮儀教會的敬拜之所以令人感到枯燥,其中一個原因並不是他們沒有敬拜讚美,而是他們處理敬拜處理得不好,不懂得處理流程,使之變得單元化,又無連貫性,無高跌起伏,說話太公式化。

其實,敬拜讚美的興起應成為保持傳統敬拜的借鏡,要學效別人有好的流程和富於動感。而搞敬拜讚美的也不要以為轉了型就可以有富生命力的敬拜,因為若不夠專業,流程、音樂人和包裝都不行,也同樣會流於沉悶。今天教會敬拜讚美做得不好,也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花時間栽培音樂人及帶領者,有沒有改善敬拜的流程。

6. 你認為香港應該創作更多廣東話詩歌,還是更多普通話詩歌?

我會分兩個角度看,第一是從美學角度來看,在唱歌方面,廣東話怎樣也不及普通話般優美,普通話有如英文歌般自然舒服,因為音和字是不需要吻合的。但廣東話詩歌的音和字是一定要配合,唱出來才會流暢。但廣東話在某一個程度上也是可以做得好,這是關於填詞人的文學修養,若能夠把音樂潤飾,會有很好的效果。第二是從受眾的角度看,我認為廣東歌的敬拜讚美是不多,但普通話詩歌則有很多,雖然普通話詩歌的市場遠遠大於廣東話詩歌,但若果我們要服侍香港人,就要本色化,要創作香港的音樂,所以廣東話詩歌是不能缺少的。而我出版敬拜讚美詩歌,同一首歌會有廣東話及普通話版本,但未必是同時推出。

7. 你既是機構負責人、牧師、教師、音樂創作人,你如何看自己的定位?

1985年我開始在加拿大全職事奉,神透過牧會讓我知道我是一個布道人,而不是一個牧會的人,所以1986年在多倫多的電台成立「恩雨之聲」,同時我亦成立了Doulos音樂布道隊,公餘四出布道。到1989年我辭退教會工作,開始將「恩雨之聲」轉型為電視福音節目。當時我憑信心,在沒有供應的情況下毅然踏上這條路,卻從沒有缺乏過甚麼。1992年回港,開始用音樂做布道工作,而現在我更認清自己的事奉是舞台上的事工,不單是音樂敬拜,也有其他的,目的就是傳福音。我看不到世界上有任何一種布道方式是快過媒體,而我不單是運用媒體,還要訓練更多的徒弟去布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四方福音會前會長羅夫·麥花臣逝世享年96歲

14/06/2009 – 22 西彎月 5769
羅夫·麥花臣(Rolf McPherson)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