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不只是「安全性行為教育」

【本報訊】近期調查指有不少青少年接受在節日時發生一夜情,加上近期有關少女擲嬰下樓、學校撕掉性教育課文的報道,令人想起青少年的性教育實在欠缺。有見及此,成立於2006年的維護生命及家庭網絡,於2007年12月22日假灣仔香港小童群益會舉辦「從『平安夜、失身夜』看青少年性教育」公開講座。經過近兩小時的交流,無論學者、青少年工作者及家長均認為性教育不應只是「安全性行為教育」,更是生命教育,令青少年感受到被愛,建立自重的價值觀更為重要。

法住文化中心主任陳可勇博士強調青少年要學懂自愛及自重,青少年的性問題與傳媒、家長有莫大關係,「青少年不介意一夜情、一時情,是因為社會崇尚自由、人權,丈夫認為自己去哪裡,妻子無權管制;而消費文化順要從客人口味,青少年在吹捧,縱壞的情況下,亦崇尚自由放縱。」家庭為本負責人朱志江則指,要避免青少年失身並無「特效藥」,家長應學懂「付出更多,犧牲更多,而不是只說不做」。家長不應只看子女的缺點,要懂得讚賞,才能令子女在家庭感受到愛。

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創辦人程翠雲指出,青少年「他們只是渴望被愛、有成功感,但他們在家裡找不到認同,便透過拍拖、性來慰解寂寞。」她曾接觸不少青少年,他們坦言不怕被罵,但父母「發表偉論」前,「究竟有沒有打算先聆聽他們的心底話呢?」。她認為「即使父母只是摸摸子女的頭,替他們蓋被,已令他們感動不已。」

近期報章不少評論認為需在學校舉辦更多安全性教育課程,愛與生命工作室創辦人李鳳珊小姐質疑「安全套是否真的安全?」。她引述控制生育權威《避孕科技》(Contraceptive Technology)指出安全套的使用失敗率為15%。即使有伴侶十年來每次性行為皆使用安全套,累積的「懷孕機率亦高達八成」。

當中原因包括安全套的鬆脫、破損、運送時的溫差,及使用者受到酒精或精神疲竭影響等。據統計,青少年除了有更高機率在使用安全套下懷孕外,美國每年的性病感染個案,其中一半為25歲以下的青少年。她補充「有不少常見性病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淋病及陰虱等皆可經皮膚接觸傳染,安全套亦保護不到」。所以,我們要反省單單推廣使用安全套是否足夠?

李鳳珊提出烏干達推行的ABC計劃(A=Abstinence婚前貞潔;B=Be Faithful對伴侶忠貞;C=Condom Use使用避孕套),積極推廣貞潔及忠誠,而不強調推廣安全套,令愛滋病感染個案於1991-2001年間減低了三分之二。

程翠雲認同此計劃,並指性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教導青少年認識安全套其實只是性教育的小部份,青少年更想知道的是如何得到愛。生命倫理教育及安全性行為其實可並駕齊驅,同時亦要灌輸兩性平等教育,讓女孩懂得說不,知道即使拒絕男朋友而導致分手的話,她們亦不會失去自我價值。」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貝娜齊爾聽到福音的一次機遇

09/01/2008 – 2 細罷特月 5768
  【編譯Ring Low/ass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