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紀念全澳培靈會


在馬禮遜墓前合照
 

吳振智牧師
 

在澳門二龍喉浸信會舉行
 

為紀念馬禮遜牧師來華二百週年,澳門基督教聯會於九月六至八日,假澳門二龍喉浸信會舉行「全澳培靈會」。大會主題為「我不能,但神能」,特邀香港大衛城文化中心總監吳振智牧師及曾任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首任院長及設於新加坡的海外基督使團總主任戴紹曾牧師主講。

妝扮整齊預備基督再來
吳振智牧師於六日及七日晚的分享,表達他一直也對澳門有一份不能分割的情誼。在他心目中,一直認定澳門是華人福音的長子,所以在中國的復興運動上,澳門必定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第一晚,吳牧師分享哥林多前書15:3-4︰「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這一節經文被認為是最原始的「信經」。神大能的顯明在於全能的神,將自己「壓縮」降生成為受限的人,神的大能在於 的「謙卑」, 在世上的三十三年中沒有做超過聖經上所吩咐的。在約翰福音裡,耶穌常說這不是 自己說的,不是 自己想要做的,而是做「那差我來者的工作」;今天我們所有人也不能超越基督,也要照 的模式而活。第二, 為我們的罪死了。吳牧師發現大部份被神重用的僕人都是懂得向神認罪的人,「死而埋葬」就是指完全死透的意思,因著神復活的大能,使我們能對付自己的罪。我們要深信復活的大能每時每刻都發生在我們的身上,要相信今天福音的果子要比之前的更大,澳門教會的榮耀要比過去的二百年更大。最後他以基督的快來,鼓勵澳門信徒要好好預備,成為聖潔、無有瑕疵、沒有疾病而又妝扮整齊的新婦;新郎耶穌必定是愛的主動者,激動教會更多地愛 ,因 要娶的是一位愛 的太太。

向主求更深的愛
七日晚上,吳振智牧師以耶穌在提比利亞海對彼得再一次的呼召,述說出「人不能,但神能」的另一重要功課,就是「愛」。耶穌在前兩次問彼得的,是用希伯來文agapao那一種最高層次的愛,而彼得回應耶穌的是用人與人之間phileo的愛,但當耶穌最後一次用彼得的phileo愛時,卻令彼得對這個呼召感到憂愁,因他所要面對和正視的是要以自己有限的愛來回應耶穌的愛。這個「愛的突破」就是當你真正知道自己的有限,才能「謙卑」地去支取神無限的愛。當彼得經過思考、量度,最後真誠地回答︰「主啊!崩嬉無所不知的, 睿道我愛瑙。」這時候,耶穌便讓彼得把愛 的愛轉移到「小羊」的身上, 呼召我們要以真誠來愛 所愛的人。吳牧師以他看到參與「貞潔運動」的青年人及他所領養的小兒子身上,看到人的愛是何等的有限和不完全,只有當神的愛澆灌到人的心中,人才能領受那「人不能,但神能」的應許。最後,吳振智牧師鼓勵信徒呼求耶穌,求 把更深的愛放在信徒的心中,讓我們能承接主的使命。

信徒皆基督見證人
八日最後一晚,戴紹曾牧師分享到當日馬禮遜牧師從英國轉到美國的紐約,再透過介紹乘船來到澳門,共用了194天的時間,終於在1807年九月四日下午四時到達澳門。過程中曾有一件為人所熟悉的事,就是當馬禮遜準備從紐約到中國的時候,船公司的負責人在他繳付船費後冷諷地說︰「你真認為自己可以影響這個古老拜偶像的國家嗎?」馬禮遜牧師的回答說︰「我不能,但神能!」他就是帶著這樣的信心把福音傳到中國。戴牧師以馬太福音第十九章那個年輕的財主為引子︰因為這個年輕、有學識而又富有的年輕人,能夠用盡他所能的去行律法應該行的事,耶穌也被他感動了,但當耶穌挑戰他變賣所有的財產去 濟窮人,意思是要他完全降服在耶穌的權柄底下,但結果他憂憂愁愁地走了。可見這年輕人的委身只是靠著個人的能力和才幹而已。戴牧師又透過舊約裡的約瑟,即使在艱難時仍堅持不得罪神,在很多次重大的事件中,仍堅守著「我不能,但神能」的信念,以致神能把他升高。他很清楚成功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要完成救人的計劃。戴牧師認為約瑟的信心秘訣在於他經歷到神的真實、信實和同在,不在乎他在甚麼地方和經歷如何。戴牧師很盼望能夠在華人教會中看到一個突破,就是每位信徒都是基督的見證人,信徒在校園及職場的身份就是一把鑰匙,在每個所到之處能為耶穌作見證。最後,戴牧師以馬禮遜到中國後,在種種的文化及社會制度限制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翻譯聖經,致使基督教從中國唐代一千二百年以來,終於把第一本聖經完整送給中國。這證明一位有使命的人,是不會輕易放棄異象,也見證著這位耶穌,是一位在人不能時,仍能作工的神,藉此激勵信徒把生命獻上,成為基督耶穌的見證人。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教會Shalom 香港也Shalom

20/09/2007 – 8 提斯利月 5768
  二百年前的今天,馬禮遜已經踏足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