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廈

 
 

星期六舉行兒童活動和主日學
 

提供職業培訓烹飪班
 

ICM全職同工
 
 
 
 
 

少數族裔的集體回憶
內城事工的宣教基地

說起重慶大廈,你會想起王家衛的電影還是印度餐館呢?時移勢易,昔日給非洲裔和南亞裔佔據的領土,今日隨處可見東方人的臉孔,他們都是自由行的內地旅客。位於E座四樓的ICM 內城事工 (Inner City Ministries),這個本地宣教機構可能不為香港華人所熟悉,但在重慶大廈有十多年的歷史了,給許多飄泊的心靈嘗到溫暖,有的是尼泊爾移民,有的是尋求政治庇護的非洲人,還有其他貧窮的少數族裔。

ICM的未來方向是專注於服侍南亞裔居民,所以計劃將服務中心遷移到油麻地一帶。其實辦公室已經搬走了,重慶大廈的服務中心或許有一天會關閉。趁一切還沒消失前,就趕緊抓住此時此刻,好讓他日回味這份美好的集體回憶。

ICM事工

每天中午十二時至一時有崇拜,同工領唱詩,並且分享簡短信息。之後有免費午餐派發貧窮人。

星期六舉行兒童活動和主日學。

中心其中一個房間是診療室,每星期有醫生來一次提供義診服務。

為解決南亞裔青少年的失業問題,ICM提供職業培訓。烹飪班是廣受歡迎的服務,為期三個月,每學期招收七八個學生。ICM希望今年內可以開餐館,為學員提供進一步的培訓和就業機會。

有關ICM的二三事

1994年開始,聖安德烈堂(St. Andrew』s Church)看見本地少數族裔的需要,於是在重慶大廈開始外展事工,當時參與的全是教會的義工。後來發展為獨立機構「內城事工」(Inner City Ministries),不再是附屬聖安德烈堂的。

全職同工只有七人,另半職一人,其中只有一個是香港華人,其他是英國人、印度人和尼泊爾人等。除了本地同工外,也有來自外地的宣教士。

ICM的董事Ian Ashby,十多年前從英國來香港旅遊,就是住在重慶大廈。那時認識了現時的妻子,之後在香港落地生根。妻子是ICM創會時期的義工。

外展同工Kaushic Biswas(圖中間)是印度人,他是職業培訓課程的烹飪班導師,既擅長烹調印度菜,又懂得炮製中國菜和西式菜餚。原本在酒店當廚師,後來蒙召就放棄工作,加入ICM成為全職外展同工。

另一個烹飪班導師是尼泊爾移民,是ICM的福音果子,現在又是ICM的全職同工。

飄泊的異鄉人

穿上整齊西裝來參加崇拜,還以為是牧師,原來是來港尋求政治庇護的烏干達人,他說自己曾著書寫政治難民在香港的生活。

乍暖還寒的中午,一個尼泊爾人來參加崇拜,穿厚身大衣,披圍巾,戴帽子,旁人無法看穿他的心事,也猜不透大衣裡藏著甚麼的故事。

獨坐一角吃飯的索馬利亞人,尋求政治庇護的申請獲批准,將會去美國開始新生活。雖然那裡一個親友也沒有,但不怕孤單上路。他睜大眼睛說︰「還懼怕甚麼?」

在郊野公園做園藝工作的尼泊爾人(圖右),不用開工,就來中心跟老朋友見面。

圖中派飯盒的尼泊爾婦人,家庭問題曾令她十分沮喪,以前向許多神明尋求過幫助,甚至把火水淋在自己身上企圖自殺。在夢中,神觸摸她被火燒傷的皮膚,向她說,只要奉 的名禱告, 就會應允她。後來,她在香港遇見ICM的同工,認識了真神,就相信了。

一點迷茫,一絲希望,天國已經在心裡,誰還介意香港是不是暫借的天堂!

少數族裔的禾場

香港政府在2001年發佈有關本地少數族裔的人口調查,總人口有28萬,百分之七十一為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大部份是任職家務助理的女性。南亞裔居民超過四萬,包括印度人、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孟加拉人等。向少數族裔提供服務的業內人士估計,每年南亞裔平均人口增長平均達一萬人,現時大概超過八萬人了。由於語言障礙和歧視問題,南亞裔的失業問題相當嚴重,令他們陷入貧窮。至於在香港的政治難民大概有二千人,大多是因宗教、族種和政治原因受迫害而逃離家園,香港只是暫留地方,目的地是收容政治難民的西方國家。

少數族裔普遍有宗教信仰,因為他們都認識靈界的真實,跟他們談屬靈的事,其實很容易便分享到福音。他們也樂於跟你討論宗教,歡迎非哲學式的「宗教對談」。ICM同工說,他們一旦相信耶穌,就會很認真看待信仰,對神特別有敬畏的心。

ICM是重慶大廈唯一的宣教機構,極需要義工和教會的支持。義工可參與的工作有關懷探訪、職業培訓、英語教導、兒童主日學、課餘補習等。香港已經有很大的菲律賓人和印尼人教會,但南亞裔的禾場仍然有待神差派更多播種和收割的工人。(ICM 網站︰ www.innercityministries.org 電話︰ 27216944)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伊朗伊斯蘭教教長從衛星電視接受基督後逃亡國外

02/04/2007 – 14 尼散月 5767
【編譯陳志揚/ANS三月九日報道】根據美國一位伊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