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宣教 地方智慧

 

本期頭版新聞主題是探討香港華人教會的本地跨越文化事工。香港是華人社會,自開埠以來,除英國人外,也有許多非華裔人士在港居留,當中以印度人居多。近幾十年,香港輸入許多外籍勞工,其中大部分是菲律賓、印尼、泰國女傭。她們平日在全港家庭中幹活,到星期天及公眾假期,就空群而出,走在街上,聚於公園,在各種公共交通工具中,均看見她們的蹤影,聽到她們的方言。

外籍勞工 摩肩接踵
香港不少中、上家庭夫妻二人都在外工作,必須僱用這些外籍女傭料理家務。除了公共屋村外,香港每幢住宅大廈,均見她們出出入入。她們與華人生活在一起,跟整個社會有不可割裂的關係。儘管如此,香港卻有兩個怪現象。第一,在反映社會百態的寫實電視劇中,極少見到外籍女傭的角色,電視劇中的女傭角色都是華人,似乎跟現實世界有出入。第二,不是很多香港華人教會做本地的跨文化事工。本報對第一個怪現象不感興趣,卻很想探討第二個怪現象。

差傳事奉 捨近求遠
以「怪」字形容第二個現象是因為教會不是沒有條件去做跨文化的工作。主觀上,香港教會廣泛從事差傳事奉,少則也有三十年歷史,不少教會設立差傳部,每年都組織短宣隊。然而,一般的現象是捨近求遠,努力闡示外國的需要,卻少有切實關心本地的外族人。其實神早已把他們帶來香港,放在我們身邊。他們在本國未必有聽福音的機會,或信耶穌的自由,然而在香港卻不受限制。可是,「未曾聽見 ,怎能信 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羅10:14)南亞裔人士在香港有百多年歷史,有多少教會推動事工,帶領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和穆斯林信主呢?

國際都會 華族本位
香港雖說是國際都會,華洋雜處,但基本上一元性強於多元性,仍然以廣東話華人為主流。社會如是,教會也一樣,除了少許西化外,仍是以華族本位文化為主。因此一些機構做教會統計和調查時,很少把非華裔教會算進去,也不把少數族裔教會當作香港教會的一分子。當問及香港最大教會是那一間時,甚少人會回答是菲律賓人的Jesus Is Lord Church。他們雖是外籍人,卻不是外人。近幾年「全城更新」主辦的幾次大型聚會,都用雙語進行,許多外籍信徒也來參加,雖有中外的分別,卻能一同敬拜和禱告,實在美好!

善待寄居 接納異族
香港的非華裔人士有兩種,一種是過客寄居的,另一種是落地生根的。前者以女傭居多,工作數年便會離港。後者多為南亞裔人士,是香港的永久居民,不少更能操得流利的廣東話,我們不應視他們為外人。他們大部分是異教徒,若不視他們為香港教會的「撒瑪利亞」,也應視之為近在眼前的「地極」吧!若香港教會動員信徒服侍本地的外族人,培養對異文化者的愛心和負擔,訓練做跨越文化的工作,則會更容易產生宣教士,投身在海外的差傳事奉。

落區宣教 多元組合
本地跨文化工作比海外宣教要容易做,因為香港的外族人都操流利的英語和廣東話。我們至少不須學習異國語言,只要學懂他們的文化便可。有差傳負擔的教會,不要老是想著每月奉獻多少金錢給宣教機構,或是支持某幾個宣教士。雖然這都是好事,但弟兄姊妹未必有「貼身」的感受。更積極的做法,是叫弟兄姊妹落區,走進土瓜灣探望南亞人,到九龍城接觸泰國人,在中環跟菲傭交談,入維多利亞公園關心印尼女傭,邀請南亞小朋友加入教會的團契和小組,把教會從一個同種類群體(homogeneous group)變成一個多民族的混合體(heterogeneous group)。跨越文化的事工不再是教會上層少數人士或個別宣教士的專職,也應是全教會弟兄姊妹教會生活的一部分。跨文化宣教不只是一項工作,更應全面推行,使之成為基督徒的生活方式。

遠在天邊 近在眼前
少數民族往往會受到歧視和欺負,這現象在每一個社會都會發生,香港也不例外。神提醒以色列人,他們在埃及曾作過奴僕,所以要關懷寄居的外族人。神的殿也不是單為以色列人而設,而是萬國禱告的殿。安提阿教會是一個多元種族和文化的教會,因而更易發展差傳事奉。香港既然是國際都市,香港教會應有全球性的視野(think globally),發展海外宣教;但起點是做好本地(act locally)的布道事工,特別是跨文化事工。從本地事工領略到的智慧,可應用在海外的工場上。願香港教會能成為列國萬民的祝福,讓我們跳出本地的唐人街,進入更遼闊的宣教領域。異族文化不一定遠在天邊,其實早已近在眼前,馬其頓的呼聲在家門口就可聽見了!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阿克薩清真寺官員︰猶太人聖殿曾經存在

28/06/2006 – 2 搭模斯月 5766
  【編譯Timothy Chan/W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