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話版影片:
苦路 傳統、聖經與考古路線對比
苦路(Via Dolorosa)
- 苦路的英文「Via Dolorosa」,源於拉丁文,意思是「受苦的道路」。
- 這是紀念耶穌受難前走過的一段路,路線從他被判刑、背十字架步向各各他,到被釘十字架為止。
- 起源於中世紀教會為朝聖者設計禱告和默想的行程。
教會傳統苦路
- 苦路的初型最初出現在14世紀,負責管理聖地的聖方濟會修士,為從歐洲來的朝聖者設計遊覽路線,豐富他們的屬靈經驗。
- 其後的幾個世紀中,出現不同版本的路線,直到18世紀一位聖方濟修士所修訂的苦路14站,才獲得普遍的認同,路線與今日耶路撒冷舊城區的苦路大致相同。
- 苦路的位置未必符合歷史,另外與地點相關的事件,僅一部分有聖經記載,其他來自次經及歷史遺傳。天主教認為苦路是為靈性操練,故不必完全依據歷史事實。1975年,前教宗保祿六世曾訂立更符合福音書的新路線,但還是未能取替傳統版本。
聖經苦路的記載
四福音書記載耶穌在受難前的事件,具有地方名稱的只有總督府、各各他,而準確位置則有待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
- 本圖採用的考古資料來自考古學家吉遜(Shimon Gibson)博士的觀點,發表在著作《The Final Days of Jesus: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其他考古發現有參考價值,編幅所限,本圖不能盡錄。
- 吉遜博士認為,耶穌接受彼拉多審判的地點是現今舊城靠近雅法門的大衛塔博物館的一處,現址是阿美利亞區的停車場。路線由此到聖墓教堂,跟教會傳統的「苦路」有別,但終點相同。
- 花園塚:基督新教(Protestant)傾向認為主耶穌的埋葬及復活地點是花園塚,但考古證據十分薄弱。
- 花園塚起源:
1883年一名英國將軍看到石崖像頭顱,就認定其為各各他,因為聖經所稱的這地方,亞蘭文的意思是「髑髏地」。1892年,一群英國基督徒購買那地方,成立花園塚協會,建立花園供人默想。
雖然那裡發現一個主後1世紀的墳墓,但考古發現未能證實是主耶穌的墳墓。
始點 | 彼拉多判刑,其後兵丁給耶穌戴上荊棘冠冕。 | 大衛塔博物館
|
終點 | 主耶穌被釘十架 | 聖墓教堂 |
苦路14站
紀念事件 | 聖經記載 | 聖經地點 | |
第1站 | 彼拉多判刑,其後兵丁給耶穌戴上荊棘冠冕。 | 太27 | 總督府 鋪華石處(希伯來文:厄巴大) |
第2站 | 耶穌背起十字架開始行走 | X | X |
第3站 | 主耶穌首次跌倒 | X | X |
第4站 | 馬利亞遇見耶穌 | X | X |
第5站 | 古利奈人西門被迫為主背負十架 | 太27:32 | X |
第6站 | 少女維羅妮卡為主抹去汗血 | X | X |
第7站 | 主耶穌第二次跌倒 | X | X |
第8站 | 主耶穌對耶路撒冷的婦女說話 | 路23:27-31 | X |
第9站 | 主耶穌第三次跌倒 | X | X |
第10站 | 主耶穌被剝去衣服 | 約19:24 | 髑髏地 (希伯來話:各各他) |
第11站 | 主耶穌被釘十架 | 路23:33-43 | 髑髏地 |
第12站 | 主耶穌死在十架上 | 太27:46-50 | 髑髏地 |
第13站 | 主耶穌的身體從十架被取下來 | 約19:38-40 | 髑髏地 |
第14站 | 主耶穌的身體被安葬在亞利馬太的約瑟的新墳墓中 | 太28 | 髑髏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