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藝術宣教 釋放民族敬拜

「天國在人間——民族敬拜(藝術宣教)研討會」於320-21日由建道神學院跨越文化研究部主辦,是香港首次舉辦民族敬拜研討會,大會盼望藉此召聚有志者一同思考和探索藝術宣教的各樣可能性。民族敬拜學(Ethnodoxology)一詞,來自希臘文ethno(族群)和doxology(榮耀或讚美), 致力研究不同地方群體如何用其獨特且多元的藝術表達去認識和敬拜神,為藝術宣教事工提供神學和可持續發展的依據。

藝術與神的宣教使命

貝絲·阿戈特

達拉斯國際大學卓越世界藝術中心副主任,貝絲·阿戈特(Beth Argot)博士以「藝術與神的宣教使命(Missio Dei)」為題分享信息。Missio Dei(神的宣教使命)是指神讓來自各個國家、語言和文化的人重新與祂建立正確的關係。約翰·派博(John Piper)曾說,「宣教不是教會的最終目標,敬拜才是。宣教的存在是因為敬拜的不存在。」而參與「神的宣教使命」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通過藝術使人與神連結。

首先,藝術是一個認識和經歷神的方法。藝術是神設立的,為要用在敬拜中。神展示了在敬拜中祂給予藝術的價值。祂指引會幕和後來聖殿建造的每一個細節,其中不僅包括實用的部分,還包括僅僅為了美觀的藝術。耶穌的服事也充滿戲劇元素,例如咒詛無花果樹,用手指在泥土上寫字,給門徒洗腳等。在出埃及記15章中,以色列人慶祝在紅海戰勝埃及人,他們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神本身就是最終的藝術家——創造者。神按照祂的形象造人,我們就成了有創造力的人,能夠創造藝術,以及反映神的創造形象。

其次,藝術也是一種交流和敬拜的途徑。阿戈特指出,本土藝術有著我們外人觀察不到的深層意義並深深植根於文化中,是一個民族群體以心靈誠實敬拜的有力媒介。藝術可以激發人的右腦,讓我們的大腦與心複雜地聯繫在一起,以便更深和更充分的認識和經歷神。然而在當代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已經成為一個高度知識化,以理性為基礎的信仰群體,導致我們忽視了信仰的情感面。

神創造人有身體、靈性和情感,使人不僅在頭腦上,而以更多方式認識神。藝術是進入認識和聆聽神的情感的鑰匙,可以激發大腦不同部分,最終與理性部分相連,形成對神更強、更完整的認識。

藝術也提供了一種治癒世界破碎的方法。創傷直接影響一個人聽到福音及回應神的能力。人與神接觸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文字、電影、音樂和聽道等,這些東西會進入頭腦,傳遞到心靈,引起心靈的轉化,這個頭腦與心靈交融的過程也稱為融合。如果人有創傷,這個過程就被阻斷,創傷使頭腦與心靈脫離,也使人在情感上脫離神,讓人失去尋求神的理由和願望。

當人在思想上不能回應時,藝術能夠引導受創傷者進入和表達他們的痛苦,通過動作、舞蹈、音樂和視覺藝術等,連接大腦的認知區域和情感區域,在曾經分離的地方創造融合。通過哀歌和其他活動向神表達自己的痛苦,並在痛苦中遇到慈愛的天父。

薩哈族的敬拜

羅賓·哈里斯

全球民族敬拜學網絡創辦人及總幹事,羅賓·哈里斯(Robin Harris)博士分享了她如何透過服事薩哈族領悟民族敬拜的重要性。90年代末,哈里斯和家人在全球最寒冷的城市——西伯利亞的雅庫茨克服事。他們計劃建立一個雙文化教會,有俄羅斯人,也有名為薩哈(sakha)的少數民族。在開始時,他們用盡所知道的方法,福音還是很難在哈薩人中迅速傳開,因為他們不願採用在蘇聯時期壓迫和邊緣化他們的俄羅斯人的敬拜形式。

雅庫特人(薩哈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他們開始,透過適切文化的藝術和應用民族敬拜學,他們看到了明顯的果效。現在當地已有教會完全用薩哈語敬拜和薩哈族牧師,甚至薩哈共和國教會聯盟的領袖也是薩哈人,他堅信應該在民眾中運用民族敬拜學。

 

 

贖回藝術與敬拜

潘凱玲傳道

建道神學院潘凱玲傳道以不同民族的音樂為例,帶領會眾認識民族藝術與敬拜的融合與互動。例如非裔美國人,他們唱歌很少看譜,也不用看歌詞,自然的擺動就成為他們的心跳。他們的歌有很多重複,對他們來說,重複是不同心情和心態的表達。他們的歌和信仰是緊扣的,在一個為奴的處境中,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唱這些歌。這些歌提醒他們,神與他們同在,音樂成為神與他們同行的方式。

中國文化與大自然非常相關,潘提到小敏的迦南詩選。小敏是來自農村的作家,沒有怎麼讀過書,卻寫出很多有共鳴,讓人感受到神同在的歌。《一首天上的歌》通過河的景象,讓人想到連結生命的泉源和河流。河對中國人很重要,我們看到中國畫以山水為主,或者中國人稱自己為黃河兒女。神擺放了很多很寶貝的東西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應如何發掘這些寶貝,使它們重新與神連結,將本來屬於神的東西贖回,凡物都歸回神,這是民族敬拜學很重要的工作。

民族音樂與教會詩歌

黎嘉讓牧師

前房角石協會副總幹事黎嘉讓牧師分享到民族音樂在教會詩歌創作上的貢獻。華人教會很自然地承襲了美國教會所使用的詩歌,其中大多數的傳統聖詩集是來自19世紀美國福音運動。到80年代,聖靈第3波運動,有John Wimber興起敬拜短歌的熱潮,近年有澳洲Hillsong的敬拜。香港的敬拜詩歌創作亦大多數採用現代歐美流行歌的形式,至於採用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元素則相對較少。他認為民族音樂在詩歌創作方面還有很多還未開發的豐富元素,不要輕看民族的歌,覺得非常簡單,反而它們受歡迎程度更大。有句說話:「大樂必易。」意思是很多最高最大的音樂都是平易近人的。

(記者莫嵐報導)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國度1分鐘(117)全方位領袖的關鍵價值

30/03/2021 – 17 尼散月 5781
全方位領袖能夠透過向上的貢獻和順服,向下的領導和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