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信徒大談教會「被消費」生活

 

【KRT朱蔚欣報道】思道平台與香港聖公會諸聖堂於4月19日舉行「『被消費』的教會生活」講座,從信徒和牧養的角度,反省香港教會消費文化充斥的現象,重尋教會生活的真義。

思道平台創辦人及召集人梅志榮留意到一些現象,如奉獻不理想而多了收費性聚會,會友先上網瀏覽崇拜內容才按心情決定上那堂崇拜等,反映教會內有一些消費文化帶來的現象,教會及信徒被這些現象影響卻不自知。

他表示,在資本主義下,消費者需要什麼,市場便生產什麼。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認同消費是正常的,但當消費文化慢慢滲入教會時,就會影響教會。

       

「被消費」教會生活的現象︰

1),崇拜過程變得個人化︰信徒要求崇拜有感覺,能學到東西,牧師要多說幾個笑話等等。總的來說,參與崇拜是為了滿足個人需要。
2),信徒自我中心︰認為奉獻給教會是奉獻給同工,當不滿牧者同工的表現或覺得他們服務不好時,便扣減奉獻。當認為扣減奉獻也未能表達不滿時,便會投訴教會,甚至轉會。
3),教會過度舉辦娛樂性活動︰為留住信徒,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一些表演性質及娛樂性質的活動上,或佈道會過度使用明星名人效應。
4),產生奇怪現象︰教會以獎勵制度鼓勵信徒,例如奉獻一定金額或祈禱達一定數量,便予以獎勵。
      

梅表示,這些現象本身不一定是錯,但要反省︰

.教會是否失去使命及本質;
.信徒是否漸漸慣於事事計算付出,變得無法付出關懷予一些難以回報的人;
.信徒是否漸漸認為做基督徒毋須付太大代價,信仰因而只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信仰即生活。

他認為長此下去,有機會令教會的使命越來越迷失,「不是說(社會文化)不能用,只是不能用得太隨意。」

聖公會諸聖堂范晉豪牧師認為,需求可以是製造出來的,而當人被需要和慾望控制時,就會變得不自由。「若因想塞滿教會,給會友著數(好處),就成為一種不斷膨脹的問題。慾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他表示,要透過克己的操練去明白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及「教會活著不是單靠滿足慾望」。

他表示,教會要與世界有同一套語言,是為提升未信者,就如耶穌跟農夫談撒種,跟漁夫談捕魚一樣,但教會不是要享受世界,更不是被世界同化。禮儀教會所著重的聖禮,是「無形的神恩的有形的標記」(visible sign of invisible grace),能幫助會友昇華,讓他們超越眼前所看到的。

他表示,教會亦不是一班講求享受的會員,而是一班委身和服侍的僕人。他鼓勵信徒以教會為本位去思考消費文化。即當教會不足,也要思考自己怎樣與教會一起改善,而不是批評一番後便一走了之。

對於教會,梅志榮建議了一些指引︰

. 牧者同工及會友減少活動及行政會議,多找空間尋找教會的真義(例如查考聖經);
. 教會願意建立與世界不同的另類文化;
. 教會不要太內向化,可減少一些教會裡面的活動,做一些出外付出的活動;
. 教會的領袖不一定要跟外面的領袖一樣,教會需要有足夠空間讓人互相服侍。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還我教會】移動中的永恆同在

22/04/2014 – 22 尼散月 5774
  文◎李偉良 中國移動是全國最大的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