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角度】「家庭,不是法庭」──獅子山下的故事

 

文◎何寶生

從「難民」到「主人」

香港人的歷史,是從多次的身份轉變湊合而成的。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是「難民」。我們的父祖輩從內地來到香港,一心只求解決兩餐、養妻活兒,在艱難中拚搏求存。到了殖民地時代,我們又成了殖民政府統治下的「孤兒」,只要被養得溫飽,誰又有心思去為這片土地籌謀呢?反正,不知道這是誰的地方。直到回歸以後,我們終於被賦予「主人」的身份,因此會著緊這個屬於自己的地方,不願見香港變得腐敗,承受一黨獨大的種種惡果;甚至有人情願現在發生衝突,以換來日後真正的「和諧」,也不願停留在表面和諧的局面,但其實矛盾卻一直加深。

這是一個變革的過程,也是一個邁向成熟的過程。

從「沉默」到「激烈」

當我們成為主人,開始有當家作主的意識,自然會脫離過去政治冷感的狀態,這是再自然不過的。然而,當年輕一輩的激烈表達形式,遇上上一代「不可冒犯的家長式父親尊嚴」,所產生的衝突往往令兩代無法達成共識,結果「互插」愈來愈多,「互信」愈來愈少。若情況延續,極有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結果。到底我們希望看見互補長短的雙贏局面,還是各走極端的雙輸局面呢?我則不願見一件本來是美好的事,因著彼此的不克制而釀成災難。

正如耶穌說︰「凡一國自相紛爭,就成為荒場;凡一家自相紛爭,就必敗落。」(路十一17)要避免大家都在情緒中失控,帶來分裂的局面,需要的是一份真實的謙卑,在位者需要一雙聆聽的耳朵,表達的一方也要學會尊重。

我相信,我們並不一定要站在鐘擺的兩極之上。

從「法庭」到「家庭」

我們不能承擔對罪惡沉默的惡果,然而一味的激進亦可能會弄巧反拙。假若我們不選擇沉默,亦不願因冒進而帶來災難性的結果;假若我們選擇發聲,甚麼聲音才能為這片土地帶來祝福呢?「指控」與「批評」是法庭上的聲音,但捫心自問︰這些聲音能幫助人達到我們所追求的標準嗎?作為一個父親,我知道批評並不能使我的兒子成長,反會積存苦毒。再說,假如每一個人都被放在法庭的顯微鏡下逐一審查,有誰能「過關」嗎?答案是否定的。如聖經說︰「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詩一百三十3),保羅亦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

而出路則在於接納與容納,這正是「家庭」的精義所在。在行淫的婦人的故事中(約八1-11),耶穌沒有像法官一樣去定那婦人的罪,但也沒有犧牲所持定的標準──「從此不要再犯罪了」是故事最終的定案。但願我們都學會看香港如家庭,而非法庭。為官的,要有為父的心,成全下一代;年輕的,學會尊榮,讓瑪拉基書四章的應許得以實現,化咒詛為祝福。

唯有建家,才能建國;願獅子山下恢復家的氣氛!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神國降臨」報名逾萬二人

17/07/2012 – 27 搭模斯月 5772
  【記者王希雨報道】旨在尋求華人命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