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旬節復興運動影響全球基督教發展

 

羨智領袖學院6月13-14日舉行題為「五旬節信仰與普世基督教之重塑」的學術講座,講員是全球五旬節主義中心教授安達遜(Allan H. Anderson)博士,他也是英國伯明翰大學哲學、神學及宗教學院院長,著有多本論述五旬節主義的學術著作。一連兩天的講座,從十九世紀的宣教及復興運動、二十世紀初爆發的五旬節運動、五旬節主義在第三世界的發展、到二十世紀中葉後出現的靈恩運動等等,勾勒出五旬節復興運動重塑全球基督教的圖畫。

文圖◎記者黃少芬

宣教與分裂

6月14日上午,安達遜博士在講座上指出,五旬節主義是跨國、跨文化和跨語言的運動,而與此相關的宣教也有相同的本質,是跨越國家、文化和語言的運動。在100年前,全球基督徒有八成是西方人(北美和歐洲),隨著普世宣教的展開,比例發生重大變化,今日北美和歐洲以外的基督徒佔整體的三分之一,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都有龐大的基督徒人口,而85%的五旬節主義群體是在北美以外。

五旬節復興運動推動新一波的宣教運動,安達遜博士提到最初的二十五年出現一個特別的現象,不少的宣教士在美國經歷聖靈充滿後,回到宣教工場便尋求獨立自主,並相信被聖靈充滿是宣教和布道所唯一需要具備的能力。當年有些宣教士離開自己的宗派,為了可以自由回應主的呼召,例如宣遜(W.W. Simpson)離開美國宣道會,在加入神召會前曾有一段自由傳道的時期。安達遜博士認為,對獨立自主的追求導致宣教士容易與其他人發生衝突,這些人希望自己話事,不想與別人配合,有些甚至是出於自大的心態,結果播下分裂的種子。但他又認為分裂也有正面的結果,就是帶來很快的增長。「只有當人認為自己才有通向天堂的道路時,不願跟人合作,才會產生問題。」

參加者問安達遜博士,如何看教會分裂和合一的問題?安達遜博士說,從新約聖經看見本土教會有其自主性,教會可以很不同,這沒問題的,但當宗派封閉自己,完全不跟其他教會溝通,才是問題所在。他引述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七章裡的吩咐,說教會合而為一才能讓世人知道天父差了耶穌來世上。他認為要看出獨立自主背後的動機,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帝國、控制一切,還是為了神國的擴展?最後他提到從歷史可看到弔詭的地方,分裂最後會導致增長;他慨歎說,很多時候,牧者、領袖不讓年輕一代有發揮恩賜的空間,年輕一代就出去發展新教會,可惜帶同舊教會的靈,在新教會也不讓別人有發揮恩賜的空間,於是導致另一次的分裂。

宣教與方言

安達遜博士在講座上也談及方言的恩賜。他引述1906年和同時期的《使徒信心報》的文章,歸納早期五旬節主義人士對方言的看法。他們基於使徒行傳一章8節和二章4節宣講領受方言的重要,但與近代有別,他們相信聖靈賜下的方言等同列國的語言,聖靈賜下方言是為了使信徒到列國宣教,用別國的語言傳福音。有人更認為方言的恩賜能解決宣教士人數不多的問題,若然領受了方言,就曉得講外國的語言,不用接受語言訓練就可以直接去宣教工場;有些人認為他們有了宣教的捷徑。當時他們感到耶穌很快會回來,因此時間非常緊迫,要趕快出去。

他們強烈相信所領受的靈就是宣教的靈,方言的恩賜是為了往普天下宣教,例如,某個人說出的方言被認出是印度語,就獲得確認是要去印度宣教的。當年有一名女宣教士曾作見證說,她沒學過中文,但去到上海就能講中文。但大部分宣教士發現他們去到工場後,仍然無法說出外國的語言。那個時期,抱持這個信念的五旬節主義宣教士發現自己不能說別國的語言時,就趕快去學習語言,於是比在到達工場前已學習當地語言的其他宣教士更倚靠本土人,因而造成五旬節運動快速本土化。

安達遜博士說,「方言等同列國的語言」這個信念流行至1910年。後來,五旬節主義人士對方言的概念有了改變,由「聽得懂的語言」改為「聽不懂的語言」,但被聖靈充滿的目的仍然是宣教。

近代靈恩運動

6月14日下午,安達遜博士在講座上談到近代的五旬節主義與靈恩運動。他首先表明,現今從現象去分出五旬節運動與靈恩運動是不可能的,有些靈恩教會比五旬宗教會更「五旬節化」,而屬古典五旬節派的教會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差異程度甚至可能大於五旬宗教會與靈恩教會之間。他指出,五旬節、靈恩、非宗派、新五旬節派、新靈恩派等等的分類名稱都有含糊的地方,很難去劃出彼此的界線。去年出現的新名稱「更新主義」(renewalist)包含了以上所有運動的人士。

安達遜博士介紹了一連串在美國、歐洲、非洲、亞洲的五旬節運動、超巨型教會、成功神學、細胞小組運動、信心話語運動等等的主要領導人物。他又提到天主教靈恩運動,說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中為聖靈澆灌禱告,被天主教靈恩運動人士認為是整個運動的始點,也是先知性的宣告。到了2010年,天主教靈恩運動有一億二千萬人,超過古典五旬節派;在亞洲的發展特別顯著,菲律賓的神大能運動(El Shaddai Movement)有八百萬人,是亞洲最大的靈恩群體。

非洲和亞洲基督教的五旬節化

安達遜博士指出,非洲的五旬節運動增長最快,特別吸引青年人、城市人,本土牧者將北美的教導處境化,對應本土人的需要。他特別提到尼日利亞,該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歷復興,現時倫敦一間尼日利亞人的教會有一萬名會眾,是英國最大的教會,英國自十九世紀後從沒出現過如此的增長。有人說,非洲基督教已經「五旬節化」。非洲傳道人熱愛到世界各地建立網絡,促進新的國際主義,安達遜博士認為是值得研究的題目。

亞洲擁有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基督教雖然是少數人的信仰,但基督徒人口比例達8.5%,即約莫每十一個人就有一個基督徒。去年亞洲有三億基督徒,亞洲的更新主義人士就有一億八千萬人,比北美和歐洲更多,可以說,一半的亞洲基督徒是更新主義人士。安達遜博士相信,五旬節主義滲入了不同宗派裡,而亞洲的五旬節主義將會在全球扮演領導角色,正如中國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一樣。

他也相信,中國基督教未來將會「五旬節化」。他特別提到中國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的布道家宋尚節,指他對東南亞影響非常深遠。從他的日記知道他說方言,也是醫治布道家,但西方對他認識甚少。他認為宋尚節讓人們看見當神使用一個人並給他聖靈的能力時,這人可以作出怎樣的事情,他是一個榜樣,將來會有很多像他一樣的中國人被神使用,去影響全球的基督教發展。「我相信這日子很快來到,中國將發生從沒發生過的事情。」

他相信當香港教會成為中國基督徒的祝福時,香港便成為一個重要的基督教基地,對中國有很大的影響力。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伊斯蘭資金建全歐最高大樓

15/06/2011 – 13 西彎月 5771
興建中的The Shard(圖︰Matt Br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