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關回應政府「關愛基金」︰焦點應從金錢轉至關愛


(左起)劉達芳、張洪秀美、李炳光牧師及餘妙雲
 

李炳光牧師
 

蔡元雲醫生
 

陳清海博士
 

【記者王麗媚報道】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簡稱「教關」)於11月26日舉行記者招待會,回應香港政府10月份於施政報告上提出的「關愛基金」。教關主席李炳光牧師認為,討論焦點應更多注重「關愛」的實踐,而非側重於「基金」的金錢分配,鼓勵教會及社會各界積極建立關愛文化。教關又建議建立關愛指數,反映與推動關愛文化有關的社會實況與政策。

支援大眾持續關愛社會

李炳光牧師表示,「關愛基金」引起各界許多討論,主要關注基金能否減低貧富懸殊的問題,是否將社會責任推卸給企業,以及金錢的用途及分配等,但忽略了「關愛」的意義與重要性。他認為關愛是人性的一部分,人人皆需要關愛,香港社會很需要建立關愛文化,但要透過建立關係才能有關愛的承傳。

教關認為,政府表明關愛基金的目標為補足社會福利及慈善工作的未及之處,可乾脆稱為福利補助基金,因為單提供金錢及物質未必達到關愛的效果。李牧師認為,基督教信仰強調愛,呼籲全港千多間教會積極推動教愛社會的行動,亦呼籲社會各界就關愛基金的討論不要只停留在金錢上,反要把握機遇,將香港人的關愛文化及行為提升至更高水平,讓更多帶著資源的港人、家庭及企業,不只參與物質及金錢的捐獻,更以切實行動,向社會有需要的群體表達關愛,如花時間與他們同行,扶助他們自力更生,有尊嚴地生活。

教關常務委員、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醫生,同是由政府成立的兒童發展基金的推廣組主席,他認為香港有許多群體連應付基本衣食住行都有困難,但同時香港亦不乏志願者及義工,但需要適合支援如培訓及督導,令他們不只參與偶然或短期性質的服務,而是持續建立關愛關係。他期望計劃能有效及長遠支援社會上有需要人士。他表示,將向財政司長唐英年反映對推行關愛基金的意見。

制定可量度的關愛指數

教關建議制定清晰定義及可量度的「關愛指數」,確定推動關愛文化的方向及目標,指數會考慮不同的宏觀政策,以及社會問題的統計。理大應社系醫療及社福研究網絡總監陳清海博士表示,西方社會早在二三十年前已開始有同類指標,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一向有建立同類指標,反映國家或政府層次對民間生活質素的投入。

陳博士於會上簡介關愛指數的制定建議,不只單靠官方的評估或是民間的信心指數量度,而是從三個層次建立。第一,個人層次,除了個人就關愛文化作出主觀評分外,也可考慮客觀因素,例如計算參與關愛工作的人數、時間、持久性、深入程度等。第二,組織單位層次(如企業、教會、機構等),反映推行關愛政策的組織單位的數目及升幅,這些關愛政策包括建立義工組織回應社會需要,為員工制定適當工時及培訓政策,讓員工可長遠投身關愛工作。第三,政府層次,除了利用宏觀社會福利指標、經濟發展指標等,又反映政府如何分配及運用社會公共財產,及增加社會資源等。陳博士補充,如果政府認同香港人要以關愛文化成為恆常生活模式,便要為社會上個別人士及單位組織提供一個平台及環境,讓適當的政策得以落實,讓關愛工作可以持續下去。

教關在建議「關愛基金」推行方面有以下行動︰

一、建立關愛文化︰動員及培訓志願者,促進他們與有需要人士建立互愛的關係;
二、為需要關愛人士提供實質支授,如食物、藥物及車費援助;
三、推動非政府機構及宗教團體,籌辦不同關愛項目工作;
四、促進研究學習的參與,為「關愛」提供的有理據的定義,及以實證為本的量度指標如「關愛指數」。

教關其中三個成員機構︰工業福音團契、禧福協會以及基督教勵行會,在會上分享一直於社區推動的關愛工作,邀請到當中的義工及受助者到場分享,內容登在︰ https://www.krt.com.hk/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7415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緊急代禱︰以色列最嚴重火災 迦密山大火造成40人死亡

30/11/2010 – 23 基斯流月 5771
  12月2日,以色列北部海法的迦密山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