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破壞了利瑪竇的美夢?

 

文◎黃少芬

在中世紀,歐洲自視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安放在地圖的中央。中國同樣文化源遠流長,也把自己看為世界的中心。當中國人第一次看見歐洲人繪畫的世界地圖時,大吃一驚,簡直無法相信中國不是世界的中心。把地圖帶來的意大利傳教士見情況不妙,為免阻礙宣教大計,於是靈活地改動一下,把中國轉移到地圖的中央。

這位機靈智巧的傳教士不知道這個舉動預示了四百年後的國勢轉移,他當時只是擁抱一個信念,必須獲得明朝皇帝的支持,宣教活動在中國才能穩定發展,所以從一開始他就把目標鎖定在京城。他就是天主教耶穌會士利瑪竇。

利瑪竇逝世已四個世紀了,澳門藝術博物館由今年8月初至10月底舉行「利瑪竇逝世四百週年文物特展」,展出相關的文化藝術物品、書稿等等。

當代的耶穌會傳教士一般用上十多年的時間鑽研神學、天文、地理、文哲、數學等等。聰敏過人的利瑪竇來華時,已是集百般武藝在一身的奇才,又會製造時鐘、地球儀,深得中國官吏、文人的尊敬。但在華人社會立足,利瑪竇知道他必須靈活變通。起初,他看見僧人受普羅大眾的尊重,於是剃髮穿上僧人衣袍,自稱「西僧」;但別以為他對真理妥協,反而他常與僧人辯論,甚至明確指出佛教是拜偶像的宗教。後來,發現文人對社會才有更大的影響力,而且是進入京城的橋樑,於是換上儒家文人的服飾。他的策略證實有效,經過十三年的鋪路,最終可進入京城,後來獲明神宗萬曆皇帝接見。

他的命途如此順暢,因為從始至終一直沒有因祭祖問題遇上麻煩,他以先泰的原始儒家理解祭祖,認為不是偶像崇拜。利瑪竇似乎也有先見之明,臨終時對同道中人說︰「門戶我已經為你們打開了,但前面仍有很多危險和困難!」在他死後,西方傳教士被指控反對祭祖,面對大大小小的逼迫,但傳教活動仍然繼續。直到明末清初,在華傳教士之間起紛爭,天主教內不同修會對祭祖的看法有分歧,而且爭論不休,愈演愈烈,更演變成教廷與清政府的對立。最後,教廷斷定祭祖是拜偶像行為後,高調地在京城教堂內宣讀出來,康熙在一怒之下禁止傳教活動,關閉教堂。經過多年的努力,布道果效漸見成績,當時全國有過一百萬教徒,但利瑪竇曾經打開的門戶突然關閉,他的美夢未能成真。

利瑪竇所打開的是友誼之門,臨終前的歲月,一直忙於接見各地慕名而來的達官貴人、文人雅士,最後在過度疲勞之下與世長辭。利瑪竇是中國第一個被皇帝賜墓地的外國人,一個西方傳教士獲得如此的尊榮,也算是非常成功。但他的宣教策略卻沒有在後世開花結果,他認為先從知識分子開始,就能將福音帶進整個民族,而皇帝的支持可以提供穩定的發展,但人間情誼始終不可靠,而政治的動盪往往在人掌握之外。

誰會預料到今日中國大部分基督徒是農村裡知識水平不高的人呢?基督教從不用依賴權勢也能發展得活潑有力,近百年的復興運動引證了這點,聖靈行走的軌跡每每令人感到意外,非宣教策略可以成就。然而,利瑪竇的成就也不能抹殺,留京十年期間,據聞有二千多人受洗,其中不乏大臣和高級知識分子,明末年間,也有皇后和皇族成員受洗。

在神的國度裡,今日有人走利瑪竇的路線,也有人走同時期其他修會的民間直接布道的路線,各按神所定的位置就是了,我們應尊重人有不同的策略,畢竟每個人最終要為忠於自己個人的呼召而交賬。

在神的國度裡,每個人只是大圖畫中的一塊小拼圖,當行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當人人如此做,就成了末後神所預定的大圖畫。但在過程中,我們或許無法理解主內的同伴在做甚麼,接近的可以聯盟結連,但遠的只能採取正面的旁觀態度。

利瑪竇所打開的門戶被關上,關鍵的導火線是教內的衝突,最後衝突帶到國家層面,破壞了利瑪竇的美夢!羅馬教廷在1939年撤銷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的禁令,而基督新教在祭祖問題上仍然沒有一致的看法,但復興的火在中國已經燃燒了一場又一場。被聖靈充滿的人自然會憎恨拜偶像的事情,律法不能叫人真心遵行神的旨意。但人若然停留在不和與不休止爭論中,就會造成內耗。合一帶來復興,不合一對宣教和復興都帶來嚴重的破壞。無怪乎耶穌在上十字架前最後為門徒作的禱告是關乎主內的合一。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屬靈高峰會 趙鏞基勉人求聖靈

08/09/2010 – 29 以祿月 5770
  【台灣國度復興報記者塗慧美台北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