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字為祭︰團而不契

 

黃少芬

自從有人大喊︰「青年團契是夕陽工業!」,教會又目睹凋零的慘況,有識之士就起來為團契轉型頻頻獻計。「團契」這個名稱愈來愈少見,但不論是叫G12、F4或AK47也好,聚會的本質都仍然是團契,即是希臘文的kononia,有分享和相交的意思。

我不時會做抽樣調查,問身邊的朋友︰「你滿意你的團契生活嗎?」不少人覺得乏味,乖乖地返小組,卻無法投入感情,人在但心不在。我發現有一個相同的原因,就是︰「沒有人明白我!」在小組裡找不到投契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時,又得不到共鳴。雖然大家都很禮貌地聆聽,心與心卻無法相通,這麼近,又那麼遠。他們仍然按時參加小組,只是團而不契。

現代人的處境令心靈難以相通。大眾傳播與社會多元化令人與人的差別不斷擴大,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活方式,對一件事也有一千個觀點。城 化令人缺乏相同的生活經驗,組員各自有不同生活圈子,其中一天有兩三個鐘頭碰面,於是為了爭取時間,就在教會某房間四堵牆內,一關門就要立即吐心事,供出代禱事項,好像一按鈕,就可以相交。大學團契往往是最令人懷念的,大家有相差不遠的思考方式,以及共同生活場景,容易發展親密關係。

最近參加了一個心靈寫作坊,令我體會到以上的困難都不是阻礙契合的最重要因素。我們在三天兩夜的營會中,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且能坦誠向別人分享,經過「見光死」的過程,心靈得釋放。就算是陌生人,在基督裡也能契合,就是因為彼此不相識,才容易打開心靈世界。我們都承認這種深入的分享不會發生在相熟的群體中,大家有了某程度的關係,就會有諸多顧忌,例如害怕別人怎樣看自己。維持自我良好的感覺畢竟是現代人最費心費力的事情,最後卻發現徒勞無功。

現實環境的困難及不上心靈上的困難。如果教會是聖人群體,就不可能有團契,因為我們要努力維護聖人形象。如果教會是罪人群體,也不可能有團契,人在罪中是無法契合的。但如果教會是穿義袍的聖徒群體,團契是可能的,因為我們認識到彼此不過是「持續」蒙憐憫的同路人,都是因信基督而稱義。

坦白說,現今地上的教會不儘是安全的地方,我們也不用成為透明人,向所有人剖開自己陰暗一面。但令人不敢進入團契關係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因為對自己也無法坦蕩蕩,在自我封閉的幻想世界中扮演聖人。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秘密與奧秘──將基督教作品劃分出來

03/08/2007 – 19 埃波月 5767
  澍雯 發現世界運作的法則 如果有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