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初來中國


馬禮遜
 

+九世紀倫敦街景及泰唔士河
 

從兩個不同角度看古老的澳門
 

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所擁有的Waterloo號
 

澳門東印度公司
 

黃濠光

中國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鼎盛時期之後,大清皇朝的國運逐漸步入衰微的境況。嘉慶以後,軍隊腐化,人口急劇膨脹,糧食不足,貪污成風,社會不安,各種秘密結社組織紛紛活躍起來。

少年的馬禮遜
在這個時代的英國,有一位名叫羅拔·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的蘇格蘭人於1782年一月五日誕生在英格蘭北部的諾森布蘭(Nathumberland)。他父母是蘇格蘭長老會的信徒,自小在基督教信仰的薰陶下長大。馬禮遜是八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他聰明過人,於十二歲時在一夜之間背下詩篇一百十九篇而無錯誤。他早年跟父親作過鞋匠,但青少年時期交友不慎,過著敗壞的生活。十六歲那年,他在教會聽道,聽到最後審判的信息,心中產生恐慌,十分痛苦,大聲向神呼求,求神赦罪,他就悔改重生了。他離開損友,加入教會,決心為神而勤奮努力。

蒙召做宣教士
到1799年他十七歲,他對教會海外宣教發生興趣,從教會雜誌知悉海外的需要,但他母親反對他做宣教士。雖然這樣,他翌年決志奉獻自己。1801年,就是進入十九世紀的第一年,十九歲的馬禮遜進入奧克斯頓學院(Hoxton College),跟牧師一起查經,學習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英文速記和系統神學。二十歲那年,他領受了前往中國傳道的呼聲和挑戰,他說︰「中國人中間有很多人非常文雅,見聞非常廣闊,他們不會不及我們,只會勝過我們……且不管學習中文的困難和別種可以提起的困難,就是這些難處,在我看來已是非常重大。我們若去,必定先有決死之心,不信靠自己,只信靠永生的神。」

他母親於翌年逝世,他就去倫敦。1804年五月廿七日,他向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申請作宣教士,很快獲得接納,進入宣教學院學習做宣教士。倫敦傳道會是由眾教會組成的宣教差會,成立於1795年。馬禮遜在宣教學院學習醫學和天文學,且因要去中國,就跟容三德先生學一點中文。1807年一月八日,他廿五歲生日後三天,他在倫敦的蘇格蘭教會被按立為牧師,準備前往中國傳道。

起程前往中國
當時前往中國的輪船是由東印度公司經營,當馬禮遜想買船票時,被問及為何前往中國,他回答是去傳福音。由於東印度公司是跟中國做鴉片、絲綢和茶葉生意,跟傳教不相干,便拒絕賣船票給馬禮遜。於是馬禮遜決定先赴美國,然後從美國前往中國。他於1807年一月卅一日啟程,但大西洋天氣不好,大風大浪,行程顛簸,所以船折返英國。他於二月廿六日再出發,年青的馬禮遜懷憂抱愁,心情非常沉重。在航程中,他哭得極其悲切,因為他想也許今生今世,再也看不見他的故鄉和親人了。他於四月十二日到達紐約市,然後在費城及華盛頓之間逗留了三周之久。在華盛頓期間,得到國務卿的介紹信,是寫給英國駐廣州的領事,讓他可住在廣州。馬禮遜於五月十二日乘三叉戟號(Trident)從美國出發。美國船公司一位職員問他去中國幹甚麼,他說去傳道。美國人反問他︰「先生,你真的以為自己能夠影響中國拜偶像的傳統嗎?」他回答說︰「先生,我不能,但我信神能夠。」由於他去中國傳道,船公司不收他一千多美元的船費,只收伙食費。經過113天的旅程,繞過好望角,馬禮遜終於在九月四日到達澳門。面對前方的土地,他說︰「中國,啊!中國!」

從澳門入廣州
當時的澳門是中國領土,由葡萄牙人管理,為天主教勢力,對基督教傳教士一律禁止和拒絕。馬禮遜到達澳門後,感受到東印度公司和天主教神父的冷酷,他便進入內地,於九月七日到達廣州。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伊朗伊斯蘭教教長從衛星電視接受基督後逃亡國外

02/04/2007 – 14 尼散月 5767
【編譯陳志揚/ANS三月九日報道】根據美國一位伊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