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恩賜︰何謂靈恩派? – 黃濠光

 
 

許多基督徒對「靈恩」一詞的瞭解是模糊的,對「靈恩派」的定義也莫衷一是。「靈恩」是「聖靈恩賜」或「屬靈恩賜」的簡稱,這些恩賜包括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信心、醫病、行異能、先知、辨別諸靈、說方言和翻方言等(林前12:8-10)。恩賜是聖靈賜給教會的禮物,目的是造就人(林前14:26)。歷代教會一直從神得到恩賜來彼此服侍,但這些超自然的靈恩曾在教會歷史中很少見到,以致有神學家認為靈恩隨著第一世紀使徒時代結束而告終。

一百年前的五旬節運動

這個終止論是人的推論,不是聖經的主張。神的作為不受終止論限制, 在1901年點燃了星星之火。在美國堪薩斯州Topeka市的伯特利聖經學院,Charles Parham帶領一班學生在除夕夜禱告尋求主,就在過了午夜的新年日,也是二十世紀的第一天,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說方言,像使徒行傳第二章的五旬節一般。然而,真正成為一個運動,卻在1906年的阿蘇撒街(Azusa Street),在這間加州洛杉磯的黑人教會裡,聖靈澆灌西武亞(William Seymour)及他的會眾,許多人說方言。在此後的三年間,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訪客紛至沓來,領受方言,又說預言,並舉手高聲讚美神,有些更病得醫治。於是,五旬宗運動開始了,遍及北美,更遠至歐洲和亞洲。

由於當時的教會一般相信終止論,不認為聖靈會這樣作工,所以這個運動得不到接納。許多被聖靈充滿的基督徒被主流教會拒絕,於是在數年間產生許多新教會。雖然有被拒絕的大環境,但很多新教會的創立都不是分裂的結果,而是有自己的故事,像1911年的五旬節聖潔會、1914年的神召會、1923年的四方福音會等。以後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五旬宗教會才漸漸為福音派教會所接納。至今,全球的五旬宗會友超過二億。

六十年代的靈恩運動

到了1960年,在美國加州Van Nuys市的聖公會聖馬可堂,主任牧師班納(Dennis Bennett)於四月三日向會眾宣佈他領受了聖靈的工作,並且說方言。後來他去了華盛頓州西雅圖附近的聖路加堂牧會,不久該會成為美國西北部最大的聖公會,並成為其他宗派追求靈恩更新的中心,影響了信義宗、循道衛理宗及長老宗等主流教會。這股聖靈更新運動到1963年,才有學者歸類為「靈恩運動」(Charismatic Movement),跟五旬宗運動分別出來。「靈恩運動」的焦點不在於班納牧師一人,但他卻起了觸媒的作用,聖靈更新工作進入更正教和天主教。

八十年代的第三波

到了八十年代又有一波聖靈更新運動在教會產生,魏格納博士(Peter Wagner)稱之為「第三波」,有別於五旬宗運動和靈恩運動。「第三波」的特點,是聖靈更新的工作發生在福音派教會中。這一波同樣有講方言、預言、醫病和趕鬼,但對於靈浸和方言作靈浸的證據,則跟五旬宗運動和靈恩運動有不同的理解。魏格納直接的說︰「我不看自己為靈恩派,我只是一個向聖靈工作開放的福音派公理會會友,歡迎 在我身上和教會中做 想做的事。」「第三波」中最突出的教會和人物是葡萄園教會的溫約翰(John Wimber)。

大家同是福音信仰

這三波的聖靈工作,觸及各宗派教會,使信徒重視聖靈,深化與主耶穌的關係,提升敬拜,熱愛聖經,投入傳福音,運用恩賜,突破宗派間的壁壘。其實,五旬宗、靈恩派、第三波都是神學家做學問時所起的定義和名稱,華人基督徒習慣把這三個名詞統稱為「靈恩派」,賦與負面的含意,並且與福音派對立起來。

福音派廣義來說,是相信聖經作為神話語的權威,強調人得救是靠恩典,單單藉著信心而重生和稱義,並重視布道和宣教。這些都是五旬宗、靈恩派、第三波所接受的,所以都同屬於福音派。雖然前者操練說方言,但說方言並非得救的條件,不說方言的肢體也不是次等基督徒。福音派中也有保守的一群,對靈恩的弟兄姊妹頗有保留,主要在恩賜運用上看法不同,在敬拜文化上有差異,但在基要信仰上是一致的。

教會習慣用宗派將信徒分門別類,但神沒有這樣對待我們。我們不要被標籤化,也不要狹窄地被定義下來。我們追求的是在基要真理的基礎上合一,在傳福音和宣教上合作,在關係上有肢體交通。《使徒信經》說︰「我信聖徒相通」,讓我們照著所信的去行罷。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我是好牧人 - 玫君

30/07/2005 – 23 搭模斯月 5765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翰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