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漫談︰傳統節俗與信仰轉化

吳宗文(播道會港福堂主任牧師)

中國傳統節俗之形成,大概基於五個原因︰一是順應大自然時序變化而產生節日之標記,如冬至及春節(立春)等;二是基於長年累月的刻板生活,人心理上需要有休憩的日子來作調節,例如現代社會的公眾假期及週末;三是為紀念歷史某人物或某事物,而設節日追憶之,如紀念介子推之寒食節及屈原之端午節;四是因著神話傳說而形成某些節日,如牛郎織女相會之七巧節及嫦娥奔月之中秋節;五是因著神靈誕辰或其他信仰原故而有的宗教節日,如盂蘭節及天後寶誕等。

節俗文化之結構分析
節俗作為文化現象之一種,是可以用文化結構之不同層面來作分析,現以年俗為例說明之。
第一,年俗之所以形成,是因為古代人類對一年時間有界限的感覺,結合著農業社會活動節奏與自然季節更迭形態,於是便有所謂「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之說法。如此,四時就成為一年的韻律與轉變。基於上述原因,過年是「約」(共同遵守)定成「俗」(變為傳統),再以假期形式被制度化,變成社會人士所慶祝的節日。有些節日並未以假期形式被制度化,便只能以鬆散(diffused)的方式延續下去,或是慢慢淡化,最終失去了其存在之價值及影響力。被制度化之節日,雖然被強化,但有時因著時代變遷,這些節日也會面臨被淘汰之可能性。因為在新處境中,舊節日作為舊社會中共守之象徵,也酗ㄞ A能發揮其作為象徵之影響力。然而無論有否被制度化,節日之內容及涵義,是會因時易世移,而經歷不同的轉化階段。中國的寒食節和西方的萬聖節便是例子。
第二,新年是可從文化的理念層次來透視其節俗現象。任何節俗均環繞著一個或多個重要理念而形成及發展。例如新年的理念是「送舊迎新」,以此觀念,可作為一把文化詮釋的鑰匙,來解釋新年節俗這個錯綜複雜的文化現象。送「舊」代表將過去的時間、生活及行為除去,因為「舊」是有不如意及不潔淨的意味;而迎「新」則表示 望、機會及時間的延續和更新。
第三,我們也可從文化的風習層面來分析年俗。春節期間表現於一般人的行為模式,是與上述「送舊迎新」觀念有密切關係。例如以「謝灶」、「大掃除」、「賣懶」等行為來表示送舊;而以「辦年貨」、「行年宵」、「團年」、「拜年」及「迎神」等活動來作迎新。但這類傳統過年的社會行為在香港亦逐漸改變,例如︰文教工作者與其新年幾天假期(勞工階層更有十多天)呆在家中納悶,不如避開繁文縟節,藉此遠遊,爭取休息並出外「避年」。
第四,是從文化的器物層次來作分析。這層次主要表現於年俗所引帶出的物質或消費表現。過年時所吃的、所穿的、所用的均屬器物層次文化;如糕餅油器、糖果全盒、生果瓜子、炮仗煙花、門聯揮春、壓歲利是、新衫新鞋及桃花柑桔等。這些物品背後都有著其文化上的象徵意義。好像吃蓮子表示「年生貴子」,「煎堆碌碌」則是「金銀滿屋」。將各種器物名稱之諧音或形狀之象徵,轉變成為帶有祝福意味之押韻偶句,這便是所謂吉祥的意頭了。

年俗與信仰之關聯
年俗作為節俗的一種,如何能與基督教的信仰拉上關係呢?我們可以從上述幾個層次的討論,進一步來作蟑z。從理念層次上來看,年俗背後之理念,是可以作為基督教信仰的盛載工具。例如針對過年的「送舊迎新」觀念,我們可引用使徒保羅提出救恩歷史裡的時序感來作對應。如聖經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並說︰「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並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3:9-10)等。
於是年俗與信仰的交匯點便重疊於救恩的「新」︰即新人新事而至新天新地,是永恆的「新」。這有別於傳統新年的「新」,正如俗語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但那是一種週而復始、循環不息的自然時序 — 新會變舊,舊會轉新。但在信仰的轉化下,農曆新年便成為指向永恆之「新」的標記了。
至於年俗在社會風習層面上轉化的例子︰首先,可對應農曆正月初一民間信仰上「頭柱香」觀念,以舉行新春感恩崇拜來取代之。崇拜可以辦得傳統一些,例如加插中國舞蹈助慶及張展春聯道賀等形式。其次,初三俗稱「赤口」,不宜拜年,大部分人會留在家中,是故教會不妨組織團拜,互相探訪;甚至舉辦培靈佈道會,讓不去拜年的親朋加到教會聆聽道理。
至於器物層次上的轉化,教會可於新春崇拜後派紅封包,作為赴會者的恩物(像聖誕派禮物一樣)。因為老一輩的人相信從神職人員所獲取的禮物(如利是),是神賜下祝福之具體表達。紅封包可用基督教聯會印有「福」字子經文之利是封,內放一塊金幣型朱古力(象徵金「財富」與甜「幸福」之意),然後再放上聖經會的福字金句咭一張。另外,也可將一些過年的傳統祝福說話,加入屬靈含意,變作易記易說的「順口溜」。而揮春及春聯則可以引用聖經金句撰寫,甚至設計一些帶有屬靈含意的新春禮品,令新年更富基督教色彩。

結語
香港是一個中西習俗共處的地方,兩者的交融及互相轉化,有時是自然而然的,但有時是可以刻意去促成其改變。就以教會或基督教機構為例,當編定全年行事歷時,最適宜以基督教節期配合中國傳統節期的節奏,這樣便更能符合中國人一年間心靈起伏的狀況(例如︰春節是慶祝一年的新開始,端午節則慶祝夏天的來臨)。中國的傳統節俗各有重點,教會也當嘗試找出對應的福音信息,籌辦與傳統節期相關的活動。適當的配合,必須帶出良好的效果,讓慕道者明白基督信仰不單不反傳統,而且能更適切地承載傳統。所以在安排教會行事歷時,當考慮教會活動如何與社會節期慶祝活動相配合,免得信徒與未信家人團聚上出現時間之衝突。

(節錄自︰《傳統與信仰續篇》,卓越使團,頁90-94)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新年的意義

05/02/2005 – 26 細罷特月 5765
吳宗文(播道會港福堂主任牧師) 農曆新年或春節,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