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神学和牧养 反思暴力抗争

近年,教会内的政治争拗持续不断,造成不同程度的撕裂,今年农历新年在旺角发生的暴力冲突事件,更令不少信徒感到迷惘、无力,不知如何回应这些事件,有见及此,公理汇研主办了“暴力/勇武抗争的信仰反思”研讨会,邀请了世华网络资源营运总监刘进图、中国神学研究院副教授李耀坤博士及循道衞理联合教会袁天佑牧师,分别从政治分析、神学伦理及教会牧养三方面,对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讨会于3月17日假基督教会活石堂举行,当日有来自不同教会的近400信徒参加,全场爆满,其中大部分是中年及青年人。

 刘进图:“和理非”仍有出路

刘进图首先深入剖析了本土派青年选择采取勇武抗争方式的成因,然后用客观的事实论证和平、理性、非暴力(和理非)的抗争方式仍有可为,鼓励青年人从政,不要卖身暴力和仇恨。

刘认为社会大众可以不认同勇武抗争的方式,但必须理解其成因。雨伞运动期间,学生和平理性地在街上争取“真普选”,当权者的无动于衷;以及相关机构对非法打人警员的保护,但是对占中学生却是无理的检控,这些制度的暴力,令不少本土派青年认为“和理非”已证实失败,勇武抗争是“官逼民反”的结果。

和理非之路虽然未能达成2017年普选行政长官,然而维持了回归后香港的“半桶水民主”。“展望未来,和理非仍有所为。”刘鼓励青年人从政,因为香港每年有6万个新增达到18岁可登记为选民的雨伞新世代,同时每年有逾4万老人离世,因此可以推断十年内年青一代会成为香港登记选民主体。另外,科技发展对青年人参选有利,透过网络传播可令新人迅速爆红。再者,现时政坛已经出现新老交替的情况,政治素人也可当选,不像过去讲求有政党人脉及地区经验。人口变化、网络发展和政治发展都对年青人从政非常有利,非暴力抗争仍有出路。

李耀坤:以和平为本 武力使用四原则

李耀坤则从神学及伦理的角度探讨了基督信仰如何看待武力的使用,以及在武装冲突中应秉持公义的原则。

基督教以和平为本,颠覆了尚武文化。武力在神原初的创造是不存在的,而历史的终局亦没有位置。再者,耶稣基督自己是和平之君,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方式来应对邪恶和暴力。因此,教会看待和平不是一种崇高的理想,而是对基督主权的确认和顺服。基督教信仰有别于尚武主义,武力使用不能为了自利自保和自我荣耀,而是基于爱邻舍的命令下,使用于保护弱小,判定是非和纠正错误。

在冲突中,使用武力以伸张正义应持守四大原则:第一,行动的目的是纠正重大而清晰的错误,需要清楚交代干犯者的罪行、受害者具体的伤害及对公正秩序的破坏;而且,行动者必须捍卫冲突“双方”的公正。第二,行动者必须具有代表性,不是出于自利,而是为了受害者的福祉及维护共善;而且行动者要负起责任,透过行动带来新秩序,并有意向为群体缔造和平有法理的管治。第三,持守辨别原则,必须刻意区分干犯者和无辜者,只能制服有直接实质行恶的人员,而且解除武装后,不能肆意伤害他们。更不能攻击学校、医院及住宅区等,因为一个纠正错误的行动不能禠夺建立一个和平社会所需存在条件的权利。第四,诉诸武力应是最后手段,即其他可能行动皆失败才可使用。当行动造成的破坏大至无望再出现和平有序社会的地步,行动纵或取胜,亦只能算是失败。武力使用必须以追寻和平为大前提。

袁天佑:互相体谅 为弱势发声

袁天佑指出“香港生病了”是社会过分追求经济发展所致,很多社会发生的事件原因错纵复杂,对教会的影响,是危机亦是转机,他分享了一些牧养教会的经验,亦反思了教会在社会中的角色。

教会面对政治往往都是选择中立,但是选择中立,是倾向站在权贵的一方,因此他认为牧者需要跟会友分享自己的立场,但是不能控制对方的思想。教会里有不同声音,彼此讨论,挑战是健康的。不同角色、立场的人应该互相要尊重、体谅,会众应理解牧者的难处,体谅他们对很多事件的不回应,群众亦应理解前线警员所受到的压力,彼此意见可以完全不同,但是同理心不能缺少。袁认为教会应该关心弱势社群,站在贫苦大众那一边,因为政府对政策或事件回应的宣传已经很足够,教会应为受压的发声。最后,袁指出今天大家活在“天国已经降临,但未完全降临”的张力中,鼓励信众将信心、盼望放于神身上。

(主办单位在4月9日加开一场研讨会,Facebook专页:“暴力/勇武抗争的信仰反思”研讨会

(特约记者李翠琼报道)

Vasco Lam

Next Post

不能平衡的算式 -【爱有道】专栏

27/03/2016 – 17 亚达月II 5776
甲劝导乙不要结婚:“婚姻是恋爱的坟墓!”乙:“能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