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人性心理的經濟學 -【文化守望者】專欄

今日企業家正等待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掌握更多消費行為資料,就更能捕捉商機,可能是對的,但對一種文化行業未必有效,它叫出版業,從來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哪本書必然會大賣,令編輯跌眼鏡的暢銷書也有不少。人的喜愛是變動的,追根究底,即使是消費,人也不是全然理性的。

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塞勒(Richard H. Thaler)有「行為經濟學之父」之稱,他的功績是將心理學和經濟學結合,或者說,他在心理學和經濟學之間成功搭建起一條橋樑,對一些違反經濟理論的行為,從心理角度剖析原因,而且是大家聽了就明白過來的,感到很實用。

傳統經濟學理論將現實簡化為抽象模式,用常理來解釋和預測經濟活動,可是人有時候會不按常理出牌,甚至違反常理,做出不合乎自己利益的行為,傳統經濟理論解釋不到的這部分,就是人性的複雜。為什麼電影有永遠拍不完的題材?因為人性永遠是故事的核心,而人性還有很多奧秘,幾千年來都未能解開。塞勒主張,人是經濟主體,經濟模式必需融合人性,否則就是離地。積穀防飢,積錢防老,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好事,但甘心樂意實行的人有多少呢?塞勒提出一些改變,提升人民的儲蓄率,其一方法是不讓個人有太大程度的選擇自由。我們有兩種視野:看到當下的需要,以及看到長遠的目標,在缺乏自制力下,我們往往做出不合乎長遠利益的行為。塞勒就是針對人性的軟弱,而提出更有效的方法改善生活,至少讓人做出好的決定。

塞勒最初提出他的理論時,被認為離經叛道,經濟學就是經濟學,怎能融入心理學呢?到今天,他的學說獲得重視,反映了跨界別的趨勢。過去是專業化的時代,學科各自獨立發展,世界需要的是專才,而不是通才,除非是達文西這類曠世奇才。人類有幾千年的歷史,知識和智慧已累積這麼多年,有新的突破,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困難,但人和世界的問題卻越來越多。因此,新的時代自然走向融合,用整全的思考發現過去獨立發展的學問中的結合可能。

經濟行為離不開人性,而人的最高層次需要是靈性的,最深的需要仍然是如何得救、哪裡才是終極的歸宿,或許經濟、心理、科學、科技等,在未來的世紀也會加入靈性的探索。我們準備好嗎?職場興起!


文@黃少芬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女人可以被允許去教導聖經嗎?-【請教拉比】專欄

22/10/2017 – 2 瑪西班月 5778
林前14:34說「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