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 關心中國事工

香港教會向來積極參與中國內地事工,然而內地環境不斷改變,宗教活動的進行向來都需要審時度勢。今年香港回歸二十年,回顧過去,香港教會參與中國事工的方式亦不停隨時勢轉變。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北角衛理堂社關小組日前舉行「回歸二十年‧內地信仰分享的蛻變」座談會,探索中國內地教會的狀況,以及香港在中國事工上的角色。

強調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房角石協會主席湯頌年牧師表示,香港回歸二十年,中國內地的宗教政策經歷不少變化,香港教會在內地服侍的模式亦有所轉變。過去,中國政府採取維穩的政策,鼓勵非政府組織為建設和階社會作出貢獻。然而,近年內地政府政策改變,強調依法管治宗教事務,由政府引導、服務、管理宗教活動,以達到「發揮宗教積極作用,抑制宗教的消極作用」。在強調「依法治國」的原則下,近年內地政府有不少與宗教活動有關的條例立法,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宗教事務條例修訂草案》、《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辦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辦法》。「中國事工就是處於這種環境下,在鬆緊調整之間自處。」湯又指出,內地不同地區對政策的闡釋或有不同,某些地方可行的事工,並不代表在另一地方都可行。「如果我們不審時度勢,就會出現很多問題。一本通書不可睇到老﹗」

中國事工的不同階段

房角石協會在中國內地服侍多年,作為主席的湯牧師觀察到,香港回歸二十年以來,香港教會在中國事工參與上的角色已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第一階段是作為響導的角色,香港教會首先進入內地,接觸中國教會,並且讓世界知道中國內地的基督教發展情況。第二階段,香港教會作為橋樑,讓中國教會與外界交流。第三階段,中國教會已經開始發展成熟,香港教會作為平台,提供經驗及訓練,加強中國教會在神學、社會服務上的知識與能力。

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教授接著分享,中國法律有宗教信仰自由,但「實踐」信仰時涉及結社自由、出版自由、言論自由。宗教是個人的東西,在公共空間表達時,會受到一定規管。「中國內地對宗教的理解是複雜的。」過去,香港教會能在中國進行事工,其實也是在配合內地的大氣候變化。改革開放之後,內地政府開始肯定宗教在慈善公益、社會經濟方面的貢獻,而香港教會團體進入內地,服務社區,背後是帶有信仰關懷的,希望能見證基督信仰的精神。

以智慧關心中國

「當你進行一項服務時,政府亦會關注你進行到什麼程度。」邢指出,從政府角度而言,宗教團體參與內地服務,只可停留於關懷、服務、捐獻,不宜涉及政策層面。「我們進入中國,需守中國法律,遵行政策、政治的底線,有智慧地探索底線。」他說,「中國現正處於複雜的狀態,有很多好的地方,也有很多問題存在。正因為如此,我們要繼續關心中國,而這關心需要有很多承擔,甚至是後果或代價。」

最後,邢回應會眾提問時表示,從內地來港修讀神學的神學生,思維會比較闊,回到內地服侍時,也許會面對不少衝擊。部份神學生可能選擇到海外服侍以國內華人移民為主的教會。

 

(記者陳淑安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國度1分鐘(36) – 聖經展示的三種思維

27/08/2017 – 5 以祿月 5777
聖經展示的三種思維 — 三種人生態度 思維(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