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尤研究中心發現,美國千禧世代以社交媒體、健身運動和美食社交代替教會,似乎是教會一大隱憂。報告指,僅約27%的千禧世代人口有上教會的習慣,相比上世代,年輕人較少參與宗教活動,但仍然尋求靈性的滿足,只是渠道再不是傳統教會的形式。雖然研究對象是美國人,但現象有全球化的跡象,華人教會不能迴避流失千禧世代的問題。
皮尤的報告指,對千禧世代來說,透過健身運動更能接觸內心世界,反而在教會卻沒有如此實在的經驗,而健身教練好像扮演牧者角色,提供靈性指引,以及建立群體生活。另外一些千禧群體選擇在社交媒體,尋求歸宿感和使命感,與人聯繫,分享生命和生活,或是在餐飲場所得到社群關係的滿足感,甚至認為這就是教會。
華人教會重視薪火相傳,總不願意看見青少年不斷流失,而教會日漸老化。但是對策往往只是外在形式的改變,例如提供活潑有趣的活動,豐富青少年喜歡的社交生活,希望吸引他們留下來。然而,外面世界的活動永遠更有趣,更有吸引力。其實所有人都有靈性的追求,年輕人也不例外,補救方式應針對靈性的不滿足。對於千禧世代,「坐著聽道」如紙上談兵,無法讓他們經驗神,一位實實在在介入他們生命的主。千禧世代更熱衷於社群關係、社會關懷、公義行動、人生使命等,對於上代信徒,這些不是信仰的核心關注,但無可否認卻是人能夠經驗神的場景,是神給他們尋見的道路。如果教會能將「草場」的概念,在合乎聖經觀念下,擴大它的領域,千禧羊群就有他們的草場,而不會四處流浪逐水草而居。
擴大對「草場」的觀念,與教義無關,也不是改變教會本質,卻也不是表面形式的改變,而是教會對神國觀念的更新,將異象的範圍擴大至社區、城市,甚至全球,將神國的福音從個人得救擴大至城市的轉化,建立信徒為職場祭司,更新社會文化,實踐愛和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