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dom LIFE】关怀贫穷 体现真实信仰

左起﹕梁俊豪、冼嘉仪、何伟圻、赵崇明

近年,教会年青人流失问题严重,其中一个原因是年青人觉得教会“离地”,对社会问题关心及行动不足。事实上,关怀社区需要是教会使命之一,问题在于如何实践。香港神学院、使命公民运动及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早前合办“穷途”青年论坛,邀得神学学者、社关运动核心成员及机构社工主讲,探讨教会在关怀穷人路上的角色

早期教会的社关

香港神学院圣经科副教授梁俊豪首先分析圣经中的慈惠工作。他指,旧约圣经要求人在农耕制度中关顾贫穷人,特别是应付那些“暂时性”贫穷的人,而新约圣经之中,耶稣及其门徒特别多照顾“结构性”贫穷的人,例如长期病患者,更处理他们的深层次生命问题,如“罪的问题”。“比照顾一餐两餐更多,是更革命性的改变。”

他提到,初期教会关于慈惠的教导主要是接待信徒、为逝世信徒埋葬、探望为义受逼迫的信徒。然而他亦找到些初期教会关顾未信者的例子。就是在公元二、三世纪时发生瘟疫,基督徒奋不顾身照顾病者,因而患病死亡。在天灾人祸时,早期信徒就能突破框框,把慈惠工作伸延到教会以外。

不用“说”的福音

平等分享行动核心成员冼嘉仪指出,社区中最有需要、生活最困难的人,未必可以受惠于教会或机构举办的活动。例如靠拾纸皮维生的公公婆婆,要小心看管花大量时间拾来的纸皮,必定没有时间参加教会举行的嘉年华。她指出,大部份教会或机构都希望聚集更多人,让其他人看见。平等分享行动的理念却是“一盘散沙”,就是把关顾别人的价值观分享出去,像沙一般四处散播,不需要“做大事”,只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的社区关心身边人的需要。

“平等分享行动是信念、价值观、生活模式,着重人人身份平等,也着重分享。”她强调,“老实说,少少物资能帮得上什么?帮不了他脱贫其实也没用。不要看自己所做的事‘太高’,事实上做与不做的分别不大。我们希望大家有分享的心态。”参加者不分是否信徒,也不分是什么教会、机构。透过行动,冼嘉仪跟街坊建立了彼此关系,了解到他们的实况。曾有无家长者受了伤却不肯入医院,因为怕家当会不见了,冼便把对方的家当带回家,替他保管。

有一次,有位街坊问冼嘉仪是否不开心,引用圣经安慰她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冼感到十分惊讶,原来自己虽然没说,对方竟然都知道自己是基督徒。“原来不一定要用口说出来。教会一年一次的活动,当然也比没有好,但作为信徒,甚至是作为一个人,跟街坊同行,也是传福音的渠道。”她表示,传统教会的福音只是关注人死后灵魂,而耶稣的福音却关注人现世群体生命。

社关不可流于物资

关怀无家者协会资深社工何伟圻指,跟贫穷人同行是自己有福,如果过程中觉得辛苦,那是不合乎圣经的。他带领大家反思如何看待贫穷人及贫富不均的问题。他曾接获某些大型教会来电称,他们活动后剩下一些食物,要送来给无家者,感觉非常不尊重贫穷人。“贫穷问题是跟公义有关的,你光顾贵价食物还要吃剩,本身已不公义,还要把剩食送来给无家者﹗”

何伟圻指出,教会的社关行动多流于物资。他强调,关怀贫穷人工作涉及灵性层面,跟贫穷人相处中会有平等,彼此生命可以交流,并且会时常记挂他们,那是贴近基督的经验。而在贫穷上身上,更令何伟圻明白什么是“人的绝处”,因而更深经历信仰的真实。

他观察到,教会的人力财力足以影响很多,而且充满社交性、社会习惯、专业、兴趣、储备。关怀无家者协会不断跟教会合作,了解不同教会的结构及特征,商讨如何去回应社会的需要。最近,协会更大胆向教会提出,将物业借出来回应无家者的需要。“贫穷人除了缺乏钱,也缺乏发展的空间,教会却充满空间跟社区合作。”

(记者陈淑安报道)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国度观点] 台湾同婚释宪 香港更要坚持反对立法

11/06/2017 – 17 西弯月 5777
5月24日,台湾的司法院大法官就同性婚姻案,裁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