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与基督教相遇 跨越文化与语言障碍的宣教故事

由台湾苗栗客家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客家与基督教相遇”特展将于6月14日提前结束。该特展展示了19世纪后期,西方宣教士来到台湾的客家族群中宣教,有系统地编撰有关客家语言和文化等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及他们与客家族群互动的故事与事蹟。

19世纪后半,西方传教士在东南亚、香港、广东及台湾等地,认识到一批使用不同于官话的客家族群。传教士被客家人质朴、勤劳的特质感动的同时,也开始学习被其称为“Hakka”的语言及文化,同时还编写客语辞典、谚语及教科书等等各式文本,经由教会将客家的历史与风俗介绍给西方世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总部设于瑞士巴色城(Basel,又译巴塞尔)的“巴色差会”(Basel Missionary Society),目前在其教会的档案馆里,收藏着大量早期客家的珍贵文献与资料。本展借由客家与基督教相遇的故事,让更多人在全球视野中了解客语的独特性,及客家文化保存的重要性。

随着大航海时代远航的船队抵达东方大地,传教士越过地理的阻隔,由欧洲东来到亚洲,展开新的福音领域。这些不远千里来到东方的传教士,不论是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语言不只是传播福音之必需,也是了解各个族群文化的钥匙。为此,传教士最先努力的就是克服语言问题;而为了能掌握当地语言,也能分享经验让后继者有更快学习的工具,编撰语典便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巴色差会的传教士在进入客家地区传教前,并未有客家人历史的专著可为参考,所以他们在进入客家地域之后,便非常努力尝试以各种方法了解客家。他们观察、记载当时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和族群历史,并以客家语言写成辞典、文本后出版,使近代的西方教会可以经由这类文献了解或进入当时的客家聚落,而近代客家人也因此和更广大的世界产生连结。

(新闻来源:主办单位)

 

 

admin

发布留言

发布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标示为 *

Next Post

“五旬节的力量”特会 盼圣灵大浇灌 翻转土地

13/06/2022 – 14 西弯月 5782
CWCA台湾亚洲基督教会举办“五旬节的力量”特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