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與基督教相遇 跨越文化與語言障礙的宣教故事

由台灣苗栗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客家與基督教相遇」特展將於6月14日提前結束。該特展展示了19世紀後期,西方宣教士來到台灣的客家族群中宣教,有系統地編撰有關客家語言和文化等珍貴的歷史資料,以及他們與客家族群互動的故事與事蹟。

19世紀後半,西方傳教士在東南亞、香港、廣東及台灣等地,認識到一批使用不同於官話的客家族群。傳教士被客家人質樸、勤勞的特質感動的同時,也開始學習被其稱為「Hakka」的語言及文化,同時還編寫客語辭典、諺語及教科書等等各式文本,經由教會將客家的歷史與風俗介紹給西方世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總部設於瑞士巴色城(Basel,又譯巴塞爾)的「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ary Society),目前在其教會的檔案館裡,收藏著大量早期客家的珍貴文獻與資料。本展藉由客家與基督教相遇的故事,讓更多人在全球視野中瞭解客語的獨特性,及客家文化保存的重要性。

隨著大航海時代遠航的船隊抵達東方大地,傳教士越過地理的阻隔,由歐洲東來到亞洲,展開新的福音領域。這些不遠千里來到東方的傳教士,不論是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語言。語言不只是傳播福音之必需,也是瞭解各個族群文化的鑰匙。為此,傳教士最先努力的就是克服語言問題;而為了能掌握當地語言,也能分享經驗讓後繼者有更快學習的工具,編撰語典便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巴色差會的傳教士在進入客家地區傳教前,並未有客家人歷史的專著可為參考,所以他們在進入客家地域之後,便非常努力嘗試以各種方法瞭解客家。他們觀察、記載當時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傳統文化和族群歷史,並以客家語言寫成辭典、文本後出版,使近代的西方教會可以經由這類文獻了解或進入當時的客家聚落,而近代客家人也因此和更廣大的世界產生連結。

(新聞來源:主辦單位)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五旬節的力量」特會 盼聖靈大澆灌 翻轉土地

13/06/2022 – 14 西彎月 5782
CWCA台灣亞洲基督教會舉辦「五旬節的力量」特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