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會發生多宗學童跳樓自殺事件,而且年齡越趨年輕化,引起社會各界的巨大迴響及憂慮。學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似乎日趨嚴重,為了回應社會對學童的關注,香港基督教輔導學院於2月26日舉辦了「救救孩子——認識青少年抑鬱及自殺防治」專題講座,由專業精神科醫生廖廣申分享青少年抑鬱症和自殺的成因與治療方法,期望幫助更多青少年走出自殺的陰鬱,重獲生命的盼望。
青少年抑鬱及自殺成因
廖廣申醫生指出,很多人嘗試去歸納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會歸咎於社會制度或學業等單一因素,但其實有很多因素影響青少年的自殺行為。首先要考慮的是青少年的個人問題,包括過分完美主義,不能接受改變等。其次,是父母及家庭因素,有些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很多家庭的負面對待,傷痛沒有適當處理。而有些父母,則太過被動去遷就孩子,令孩子的生命在溫室環境下,欠缺推動力。另外,就是學校及教育的因素。現在孩子學業壓力太大及教育制度不理想,令家長非常擔心孩子將來的出路,對孩子催逼過緊。所有這些都是會令青少年壓力過大,以致出現抑鬱的情況。
當青少年出現抑鬱,會失去自信及思想悲觀,再嚴重些就會可能因明明與自己無關的事而內疚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有時身邊人不經意說了類似的說話,都會無形中灌輸了他們沒有價值的想法。最後,抑鬱最嚴重的境況就是絕望,唯一會想到的就是死。廖醫生團隊曾在香港的中學做過調查,大概有10%的青少年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數字驚人。今時今日,媒體報道了幾十宗自殺死亡個案,很多人覺得很擔心,覺得情況很嚴峻。但廖醫生指出,其實有很多的自殺個案是媒體沒有報道的,有些人是自殺被救回,有些人還在浮浮沈沈,生命處於最低處。我們不單單去幫助最需要,或者最明顯的那群青少年,有很多人是隱形,而且就在我們身邊,沒有被留意到。
媒體的影響及家長的回應
廖醫生又指出,現時值得注意的是,媒體的影響及家長如何回應。很多媒體在報道自殺新聞時,很詳細的講述當事人的自殺經過,甚至畫出圖畫。例如,兩年前發生的一連串自殺個案,非常值得我們關注。一個屋邨上午有人跳樓,接著下午及第二日都出現其他跳樓個案,自殺行為是會傳染及潛移默化的。如青少年身邊有同學跳樓,不經意間可能會影響他,尤其當他覺得自己和自殺者背景相似,感到自己和他面對同樣的問題。他看見同學離開了世界,很多人會懷念追思這個同學,就會錯誤認為自殺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選擇。
所以,我們要思考,如何避免這些不健康想法及文化對青少年產生影響。究竟我們是否從小給孩子灌輸,無論怎樣都不能拿走自己的生命,這永遠是錯的,絕對不能做的?有時我們要反思自己是否講得清楚及強調。如果有一宗自殺新聞出現,家長應該學習如何回應孩子的困惑,不應該避而不談,這是父母的最好機會去做生命教育,讓孩子意識到生命好寶貴,是不能回頭的,這才是正確的回應態度。
如何對待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
廖醫生提出,有自殺傾向的人是有跡可尋的,例如會問很多關於生死的問題。而我們關心青少年,其實可以主動問他們,你是否想過不做人了呢?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問,是否會提醒了他自殺的想法?但研究發現,主動發問反而會減少自殺風險。原因是當別人嘗試去問,他就會發現原來不是只有自己這樣想,就會主動講出心聲。如果不問,他們反而會害怕嚇到別人,因為不知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直接問,很多時候他們會誠實講出自己的想法。
另外,大部分人產生自殺的衝動,通常都是一兩日之間的事。例如,警察多數都可以勸那些想跳樓自殺的人下來。如果企圖自殺者在想跳樓的那一刻被勸下來,再有適當的輔導介入,很多都會成功康復。很多自殺成功的人都是很可惜的,因為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和關心,他們以為自己的問題很難解決,在那個最難的關口未能過去。廖醫生說,他見過很多自殺未遂被救回的人,康復之後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正常人,甚至會覺得當時的自己很愚蠢。
如果我們想幫助這些青少年,需要足夠的時間及信任,在舒適的環境中讓他們慢慢講,令他們感受到我們的包容與接納,不要太快判斷及給答案,他們才會講出自己想法。因為他們現在可能很亂很矛盾,只想到死,我們嘗試去給他們一個選擇,勸他先好好想想,讓他冷靜下來,提醒他有些問題未解決,給他一些挑戰,希望他暫時擱置自殺想法。如果他答應你,通常都會做到守諾言。因為大部分自殺的人都是矛盾的,所以令他冷靜想一想,就已經成功了一半。我們需要令想自殺的人保持一個動力和信心自己去找答案,繼續行下去。
培育孩子的正確心態
父母應該從小教導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要自己去努力,從小讓他看見,讀不讀書應該是自己決定和選擇,理想狀態應該是孩子比家長更緊張自己的事情。雖然這樣的教育過程很難而漫長,但當孩子繼續成長,讀到大學、博士,其實都是要靠父母小時候的教育,如他們沒有自我追求及自律,就會很容易放棄,因為他們完全不覺得是自己的責任。讓孩子懂得自己想要的,就要努力追求,這樣才是成功的教育。當然這些教育及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需要父母鍥而不捨及互相配合,從小持之以恆的灌輸,運用父母的權柄去教育及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真正順服。聖經裡有提到,應該從小教導孩子做人,而不是長大才慢慢改變。如果小時候只注重學業特長的學習,而不是品格的發展,正正就是沒有給予他們最需要的培育。
(記者莫嵐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