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觀點] 預苦、苦難與神的沈默

苦路是中世紀教會為來到耶路撒冷朝聖的信徒而構想出來的靈性操練,藉如親歷其境的活動進行默想,紀念主耶穌的受難。這是聖化空間的信仰實踐,將空間分別出來,賦與信仰的內涵。苦路默想每天皆可進行,而剛開始的預苦期,則一年一次,是聖化時間的信仰實踐,將時間分別出來,賦與信仰的內涵。

預苦期的傳統始於四世紀的教會,後來演變為四十天的節期,始於聖灰日,終於復活節。在預苦期內,信徒特別抽出時間禱告和懺悔,反省生命,深刻認識耶穌的受苦意義。二十一世紀,社會文明制度和科技發展大大減少人類的痛苦經歷,但現代人忍受痛苦的能力更低,人生和生活的各樣決定都是為避開受苦,甚至一點兒的不舒適,先苦後甜的傳統智慧已不復在,築起的是無痛的烏托邦的幻象。預苦期的屬靈操練不僅使人靠近神,更是抗衡今天的追求無痛文化,勇敢承認人生有苦難,然而又不止於此,黑夜後將有黎明,相信我們的指望是在於神,生命在祂,復活也在祂。

受苦可以讓人更深經歷神,但若然神只有沈默,就進入信心的最大試驗。2月,講述日本17世紀幕府時代的葡萄牙神父被迫害的電影《沈默》舉行首映。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在80年代拍攝《基督的最後誘惑》,對耶穌的人性的荒謬想像,曾受到教會的猛烈批評,而《沈默》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以殉道與見證為主題,但也是探討人性的脆弱。當時日本信徒因不願叛教而遭酷刑,苦難當前,神父所感受到的卻是一位沈默的神。當神沈默,人能忍受苦痛的程度受到最大的考驗,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出忍耐。啟示錄預示一連串苦難,同時又指出信心是如火煉淨後的真金。

受苦節也許是苦難的預習,今天全球局勢微妙地改變,我們的信心不在於聽見多少先知預言,認識多少聖經知識,禁食禱告多少時間,更在於身處黑暗的時代,我們是否確實相信與耶穌同受苦,末後必與祂同享榮耀?在信心的真實考驗來到之前,預苦是其中一樣屬靈準備。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Kingdom LIFE】三代領袖對談 擁抱年青人 裝備適應力

12/03/2017 – 14 亞達月 5777
(左起﹕黃元山(論壇主持)、鄭慕智、陳君洋、楊建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