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教會的仳離議題(下)基督徒會否為以色列地而戰?-【選民系列】專欄

基督徒會否為以色列地而戰?

猶太人第一次叛亂始於公元66年,結束於公元73年,在此期間,聖殿於公元70年被毀。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猶太基督徒社群逃往約旦河谷以外比利亞(Perea)的佩拉(Pella)。他們可能記得耶穌關於耶路撒冷被圍困的話(路21:20-21),就沒有加入支持起義。韋爾森(Marvin Wilson)評論:「猶太基督徒逃難到佩拉,此舉是會堂和教會逐漸分離的過程裡重要的一步。猶太基督徒當時不支持民族主義運動,沒有一同反抗羅馬,使大眾反感。國難當前,猶太基督徒卻置身事外,因此有了不忠賣國的惡名。此外,猶太基督徒離開耶路撒冷和聖殿範圍,地理上的遷移使他們跟會堂分裂得更快,因為他們鬆開了跟猶太信仰文化本來緊密的宗教聯繫。另一方面,猶太基督徒用耶路撒冷淪陷作論據,指責猶太會堂。他們說,耶路撒冷之所以變成荒場,是因為神審判以色列拒絕彌賽亞。」

猶太人第二次起義始於公元132年,結束於公元135年,領袖是自稱是彌賽亞的巴柯巴(Bar Kokhba),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加入了他的彌賽亞運動。羅馬人鎮壓了起義,並徹底摧毀了耶路撒冷。起義期間,猶太基督徒拒絕戰鬥,因為他們只承認耶穌是彌賽亞,而不是巴柯巴。起義失敗使猶太人失去了土地,而猶太基督徒同胞又不與他們結盟,這導致了第2世紀中葉的決定性仳離。早期的教父,例如殉道者尤斯丁、俄利根、耶柔米、屈梭多模和奧古斯丁,都曾發表過譴責猶太人的講道、對話、謾罵和辯論。結果在中世紀,教會的反猶太教和替代神學引發了持續至今的反猶主義。這一段吹噓和傲慢的歷史,標誌著教會對支托他的猶太根源一無所知。這在納粹大屠殺期間達到了高潮,當時有六百萬猶太人遭到屠殺。納粹根據馬丁路德的反猶主義學說進行了大屠殺。韋爾森感嘆道:「也許大屠殺發生的最重要原因是教會忘記了他的猶太根源。」愛德華·弗蘭納里(Edward Flannery)評論道:「反猶主義包含了許多罪孽,但歸根結底是基督徒的信心否定了,基督徒的盼望失敗了,基督徒的愛心患上了痼疾。」他說,反猶主義帶出的悲慘故事是呼籲人去悔改。

基拿(John G. Gager)從社會學的角度解釋這種仳離:「任何深刻或激烈的衝突都涉及群體的密切關係。」他指出:「毫無疑問,猶太教和基督教在許多方面彼此接近,兩者都尋求成為希伯來文聖經的唯一擁有者;都堅持唯一代表真以色列的權利;並且都尋求外人認可為聖經啟示的唯一承載者。」無論是猶太教還是基督教,兩者持續存在又充滿活力,於對方都構成威脅。在這方面,教會中的反猶太教「不僅是抵禦攻擊的防禦,而且是基督徒自我肯定的內在需要。」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高雄首創綠園道彩繪牆 27幅彩繪帶來聖誕驚喜

10/12/2021 – 6 提別月 5782
高雄市首創「綠園道彩繪牆」,由14位藝術家,畫出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