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教會的仳離(一)仳離的源頭——【選民系列】專欄

使徒保羅用橄欖樹的意象來代表神的子民以色列(羅11:17-24)。在意象中,培植的橄欖樹有一些折斷的枝條和接上的野橄欖枝。折斷的枝條代表不信的猶太人,野橄欖的枝條代表信主的外邦人,因此信心是折斷和接上的關鍵因素(羅11:20)。如果猶太人有信心,他們將再次被接上。如果外邦人不堅持信心,他們將被剪除(羅11:22-23)。除了不信之外,使徒保羅還警告外邦信徒,他們不要自高,反要懼怕(羅11:20)。他知道在他的時代大部分猶太人是不信的,但他似乎預見到外邦信徒的問題會是自高。

隨著歷史的發展,猶太人與教會之間的仳離是不信和傲慢的結果。馬文·韋爾森(Marvin R. Wilson)感嘆道:「保羅告誡教會要心存敬意,『戰戰兢兢』,教會卻從來沒有認真地理會他這句話。」分道揚鑣是漸進的,探索分道過程可能有助於找到重新連接猶太人和教會的方法,使他們繼續接連在橄欖樹上。

教會初期完全由猶太人組成,信徒每天都在殿裡敬拜(徒2:46)。在第一世紀,猶太教是一個派別繁多的宗教,有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愛色尼人和奮銳黨人,耶穌的追隨者被視為猶太教中的另一個教派。在羅馬百夫長哥尼流和他的家人成為信徒之後(徒10:24-48),外邦人開始加入教會。隨著越來越多的信徒加入教會,安提阿人開始認為這個教派與猶太教不同,並稱耶穌的門徒為基督徒(徒11:26)。安提阿教會由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組成(徒11:20-21)。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邦人加入教會,有一種說法指那些外邦信徒必須受割禮並遵守摩西的律法才能得救。這個問題被帶到耶路撒冷的使徒那裡,會議得出結論是,摩西的律法,包括割禮,不會強加給外邦信徒,除了「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徒15:20)這個決定意味著外邦人通過耶穌可完全接觸神和祂的聖約,也意味著外邦信徒接上以色列的大家庭,卻不必為了成為猶太人而消除他們的身份和角色。在耶穌裡的猶太人和外邦人是一體的,但又可以不一樣。該決定駁回了外邦信徒猶太化的問題,就是皈依者無須遵循猶太教的宗教操守和習俗。

新約書卷沒有任何線索暗示,耶路撒冷會議所認可基督身體內文化和種族的多樣性,會導致猶太人和外邦信徒之間的仳離。李察·隆靖力嘉(Richard N. Longenecker)將這種仳離歸因於「在未來外邦化的教會所表現出來的勝利主義、傲慢和驕傲的罪惡。」另一方面,詹士·鄧恩(James D.G. Dunn)指出,主流猶太教認為教會質疑和重新定義猶太教的四大支柱(神、妥拉、以色列人民和以色列土地)是不可以接受的。


黃濠光牧師博士,現任神召會友愛堂堂主任,曾任國度復興報及國度雜誌總編輯。畢業於美國福樂神學院及新國際大學。曾在以色列海法大學修課,熟悉以色列近代史。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進入醫治列國的命定 -【回家的旅程】專欄

13/09/2021 – 7 提斯利月 5782
友誼的橋樑 2000年,主帶領「萬國守望者」到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