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职场事工于2020年12月12日在网上举办了“From Spark to Flame”职场特会,邀请了美国华裔牧者陈恩藩牧师(Francis Chan)分享主题信息,以及启发教练Dilys Chau以初代教会模式鼓励职场信徒传扬福音。最后在工作坊中,Flow Church潘传道分享了教会得着职场年青人的策略。
合一中彼此相爱
陈恩藩牧师以腓立比书1章27-28节鼓励与会者,神应许我们,当我们合一并且刚强地外出传福音,我们会成为不信的世界的一个记号。同时,仇敌不会放过我们,所以要留心和警醒仇敌的计谋,快快地脱去任何的苦毒,并且追求爱。陈指出,他不相信分裂是由神学立场所引起的,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不是真正的爱对方。
陈又分享,昨晚他为了27年前所作的一个决定在神面前悔改。当时他所在的教会出现分裂,人们争吵,分党分派,甚至离开教会。“那时候我对于所发生的事情感到很困扰,我决定离开并且建立自己的教会。这个决定很容易做,因为我并不是真的爱教会,我并不是真的爱人,他们只是一群我传讲信息的听众,所以我便寻找另一群人去传讲信息。”当人之间没有爱,分开就变得很容易,但如果我们相爱,分开让我们失去一切,因为爱能让我们舍弃生命,舍弃所有事物。
然而耶稣已经向我们指明出路,他说,当你们彼此相爱,人就会看见;当你们同归于一,他们就知道我是唯一的弥赛亚。当我们追求这目标时,就有一股力量随我们的合一而来。
照明我们的心眼
陈又分享保罗在以弗所书1章15-21节中,求神赐以弗所教会智慧和启示的灵,并照明他们的心眼。这不只是让脑袋吸收信息,而是我们的心像是突然亮起灯,然后看得见神恩召里的指望。然后我们会发现,过去很多所谓有价值的事都是没有意义的,不明白以前为何这么看重自己的房屋、工作、户口的钱和社会地位。
有些人一直活得很凄惨,问题的症结并非如他们所想,而是他们的心眼需要被光照,不然他们的一生只会不断重复那些痛苦的处境。保罗又接着祷告,祂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这里不是指你的基业,是祂的基业,那基业就是你,就是我。我们需要一个奇蹟,才能相信神很想拥有我们。这信只能从圣灵而来,祂将信心赐给那些从未被接纳的人。当我们看着自己时,很容易觉得自己弱小,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作比较,然后感到自卑。圣灵说,不要与人比较,不要只看着自己,要看神的话语,它告诉我们有股浩大的能力向我们显明。这是一个神蹟,这向我们显明的能力能令死人复活,并高举神,高于一切权柄,而神说要向我们施展这样的大能。
最后陈向会众呼吁:“我为你们祷告,不要让任何事令你们分心和撕裂,这是我们的呼召,这是个美好的时刻,世界从未如此疯狂,同时从未如此准备好去接受福音,特别在香港,若我们合一地面对,我相信就能向世界作美好的见证。”
职场中的天天模式
资深启发教练Dilys Chau指出,疫情颠覆了我们如何传福音和建立教会的思维,以及做事方法,但职场的机遇是史无前例的。使徒行传2章46-47节提到一种“天天模式”:初代信徒天天聚集,天天祈祷,天天经历神蹟,神就天天将得救的人加给他们。
今日我们在职场也可以实践这个模式,因为职场是一个“247”的地方,我们可以天天邀请未信者一起聚集,也可以在每天的工作中实践信仰。初代教会信徒用3个世纪将福音传遍欧洲和小亚细亚,今日我们同样也可以有这个爆炸性,就好像是耶稣这位大策略家将我们放在职场中,让我们渗透其中,去改变他们。
神往往用世人看来最愚拙的方法,来彰显祂的智慧。当我们现在不能出席教会的聚会,是否觉得神在挑战我们去想什么是教会?今天我们是否也面对初代教会那种被逼迫四散的情景?神的心意是为了分散而聚集,两样都是有目的的。今日我们是否因为不能回教会聚集,而不知道分散时要做什么?Dilys鼓励大家去实践初代教会的理想,而职场正是末后大收割最重要的环节。
O2O接触年青人
在工作坊“如何得着职场年青一代”中,Flow Church牧养统筹潘传道分享他们教会在接触年青人所用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O2O”的概念是很普遍的市场推广手法,例如线上(online)购物,线下(offline)送货。网上有一群弟兄姊妹,离开了实体教会,没有参与聚集崇拜,但会在网上收看不同的讲道,偶然参加一些聚会,在不同基督教网站留言等。“我们希望在网上认识他们,与他们互动建立关系,然后鼓励他们出席实体聚会,我们就能面对面认识他们。慢慢地,有些人从线上聚会(online)变成线下聚会(offline)。由于我们没有固定堂址,星期一至五我们又是在网上见面,所以‘O2O’的概念一直在我们教会运作。”
关于上一代与年青人的关系,潘认为,上一代的表达方法比较有规范性,例如习惯一步步地做,或者注重上呈下达的阶级流程等;新生代很着重经验学习,情感表达和理据分析。这3个方面的特性对于教会两代之间沟通,制造了一定的困难。华人社会及教会都不是很喜欢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上一代容易以自己的身分和经验向下一代施压,例如“这些我试过”,“你年轻不知道”等。两代之间没有聆听,以及按需要的回应,讨论就容易变成争拗。
(记者莫岚、钟浩然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