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孩子是神賜給父母的屬靈產業,基督徒父母都希望按著神的心意去養育下一代,無奈在香港現時社會的教育氛圍下,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父母失去神所賜予的教導能力。來自聖士提芬會的Esther Chu決定向「贏在起跑線」的教養方法說不,為兒子開設自家學堂。而因著她的堅持,神開始祝福這個事工,更多家庭被召聚一起,決心為孩子一個營造自由快樂的成長空間。
自家學堂,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Esther本身在聖士提芬會負責青少年事工,幫助那些有毒癮、情緒或家庭問題的青少年走回正軌。Esther發現這些青少年每個都有特別的才華,只不過現時香港的教育方法未必適合他們。於是Esther會用創意的方法去教導他們,例如用Rap「饒舌」的方法教中文等等。後來Esther有了小朋友,才發現香港的填鴨式教學從幼稚園已開始,如果想拒絕這種教育,就要讀學費高昂且位置偏僻的學校。「我發現自己工作的地方,所有幼稚園可以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做,而且我也有教學經驗。於是我有一個想法,不如自己教小朋友吧!」當時機構裡有4個同工的小朋友是同齡的,4個媽媽決定開始「不上幼稚園」的自家學堂。
Go Kids,要成為世上的光
在自家學堂的兩年裡,Esther大兒子的「上學時間」過得快樂又充實。他最喜歡媽媽的「教學」,這令到Esther也覺得好快樂,因為她擁有的第一個「粉絲」就是自己的兒子。「兩年後我的小兒子出世了,我希望自家學堂能延續下去,於是我開始了一個類似play group的社群,就改名叫『Go Kids』,意思是希望所有小朋友都能自由快樂地成長,勇敢向著自己的夢想奔跑。」
而同一時間,Esther開設了「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的臉書專頁,開始撰寫有關兒童教育的文章,目的是讓更多人知道,0-6歲小朋友應該多玩多探索,而不是去參加很多興趣班,過早讀書識字其實對他們的成長並沒有好處。這個專頁一出現就大受關注,Esther歸因於現時的教育氛圍對小朋友及家長均造成巨大壓力。Esther記得有一次寫文章談到,不理解香港為何需要3、4個人才能照顧好1個小朋友,現時很多人失去作為父母應有的能力。之後這篇文章在網上產生很大的迴響,有人贊同也有人批評,接近10萬人看過這篇文章。「那一刻我心裡覺得好忐忑。我反問自己在做什麼?其實我可以正常照顧自己的小朋友,而不需要受到那麽多人注意。」但那天Esther靜下來祈禱時,神就對她說,Go Kids可以作光,去照亮那些未找到出路的父母。「之後我就明白,這是神的心意,也是我應該去做的,而不是去在意別人的評論。所以我沒有刻意去開始Go Kids,而是人很自然地渴慕這個地方,我知道這是神的意思讓這件事發生,也是我的榮耀.」
敢於與眾不同
Esther認為,對於「不讀幼稚園」這個決定,香港父母最難突破的是自身的恐懼,懼怕別人的看法,懼怕教育失敗。而對Esther來說,當初20多年前決定來聖士提芬會服事青少年,剛開始時甚至沒有「人工」,身邊很多人質疑她的決定甚至認為她根本不是在工作,但都因著抓住神的呼召而繼續堅持。「當我經歷過這種反對之後,對於今日我怎麼教養小朋友,別人的看法對我影響已經不大了。」而很多香港的父母,除了考慮小朋友的前途之外,還有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因此在教養小朋友的過程中隱藏了很多的恐懼。「我覺得這是一個難關香港父母要經過的,他們需要找到自己的信念而堅持去行。」
追隨呼召,實現夢想
關於夢想,Esther相信神對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呼召,每個人一生都要去尋找那條屬於自己的道路,而夢想是令人有熱情並且渴慕快跑追尋的。當然這條路並非一帆風順,有時可能需要人退後一步,甚至放下一些堅持。Esther在中學時有很多夢想,例如想做護士、社工、演藝、老師和作家等等。但中學畢業後Esther成為了一名導遊,之後因著聽見神的呼召,辭去做了4年的導遊工作而全時間在聖士提芬會服事青少年。
「青少年的服務工作我已經做了20多年,在我的生命裡發生了很多奇妙的事情!雖然我不是護士,我可以藉著神的能力醫治人的心靈;我不是社工,但所做的工作比社工還廣泛;我不是教師,但我教一班別人不看好的孩子去尋找夢想。今年我出版了《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這本書,而最近我們完成了《追龍》這套話劇……如果我當初不是跟從神的呼召去事奉,我一定完成不了這麼多事情。我為神的呼召放下穩定的工作,神就幫助我實現了所有的夢想,還擁有很好的家庭,兩個兒子及同心事奉的丈夫。一切的豐盛都是從神而來,而且超過我當初所想所求。」
個人簡介﹕Esther Chu,於聖士提芬會負責青少年輔導工作,為了兩愛兒不需追逐起跑線,過簡單快樂童年,而決定開始自家學堂,更成立關懷家庭的社群Go Kids,並出版著作《我家孩子不上幼稚園》。
(記者莫嵐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