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度观点] 五百年前改教运动的现代意义

500年前的10月31日,马丁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教堂大门上,一场持续数十年的宗教战争随即展开,亦造成教会分裂。500年后的10月31日,世界信义宗联会与天主教在瑞典透过联合崇拜纪念改教运动,其间教宗方济各呼吁两方信徒修补历史,承认错误,寻求宽恕。

虽然改教运动造成教会分裂,但经过漫长的历史,从福音传到天下的成果来看,马丁路德当年的义愤,以及无数人为真理而作出的牺牲,其划时代的贡献得到肯定。分裂似乎无可避免,而今天信义宗与天主教乐意迈向共融,为历史伤痕的医治再踏出一步。但除此之外,改教运动对今天的世界还有什么意义呢?

福音派与改教运动直接衍生的宗派没有一脉传承的关系,对五百周年庆祝较为冷淡,但无可置疑,福音派都是这段历史的受惠者。改教运动所坚持恢复的“因信称义”真理,将中世纪黑暗时期被捆绑的真理释放出来,以致任何人单靠基督就能归正,享有自由走上恩典之路,而不需靠任何中介。时至今日,福音派成为神国里的一棵大树,但“因信称义”是否仍然在生命中产生活泼的属灵力量,或只是教义?我们如何在后现代社会里活现与“因信称义”相称的生命?

后现代强调个体的自由,若然没有界线,就变成不受约束的任意妄为。世俗的自由观念带来个人权益的无限扩展,出于越轨的欲望,模糊化道德界线,淡化责任,个人成为宇宙的中心,将其他人和事物都成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藉以获得个人的救赎。这种意识形态不但与福音的真意有冲突,而且成为社会结构的摧毁力量。这种世俗的思潮也影响着今天教会的年轻人,“因信称义”却是一个及时的提醒:人仍然需要面对自己的罪,但不是靠“自由”称义,而是因信耶稣基督为救主,而成为基督的奴仆,以致为福音的缘故,甚至宁愿放下自己应有的权利。

另一样冲击著教会的力量是自恋文化,这以自我为世界中心的心思意念,使会友成为消费者,宗教成为消费品,奉献成为期待回报的投资,事奉成为自己获益的工具。“因信称义”破除一切靠自我得救赎的谎言,指明人不能靠消费而作成得救的功夫,而是相信耶稣基督是恩主,祂所传承给追随者的是舍己的精神。

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仍无法脱离良心问题,“被称义”是普世人类的需要,但“靠什么”则各有看法,却不是殊途同归。人类在离开神之后,希望在神以外找出或构思通向“被称义”的门径,但圣经告诉世人,只有一条道路是通向永生的,就是耶稣基督。怎样将“因信”的现代意义带出来,重新注入生气,这是当今的挑战。

 

Vasco Lam

Next Post

抓紧时机为香港祷告 慕约翰:读经和赞美是转化基础

13/11/2016 – 12 玛西班月 5777
来自非洲的慕约翰牧师和苏比牧师多年来一直带领列国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