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一世紀聖樂事奉 羅炳良:聖詩助教會更長進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聖樂促進組」於一月中舉辦「昌明聖詩,繼往開來:任重道遠的廿一世紀的教牧與聖樂家」講座,邀得前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及音樂系教授羅炳良博士主講,百多人出席,思考音樂人、牧者、作詞人在聖樂事奉上的職責。

羅首先指出,成年人唱聖詩,是將真理、心中相信的神學唱出來,而對兒童來說,詩歌是他們成長的養料。我們每次唱詩的時候,是信條的宣告。「我們希望可以瞥視永恆的光,驚愕之餘,在失樂園,亦即這個世界,流露欣羨讚歎感恩,這是詞人應有的態度及功夫。亦要選擇有先知悟性的詩詞,這是牧者的工作。然後再配合有為父心懷的教牧,去編織天上的異象,成為弟兄姊妹的人生目的及意義,而『編織』則是音樂人的責任。」

他指,聖詩在流行及傳統的風格之爭,只不過是旋律與變奏之分而已,用於不同的場合之上,配合歌詞來編排樂章,牽動會眾的思緒,那是音樂人的工作。在填詞方面,有關於應以詩詞還是散文入詞的爭論,羅則認為散文一語道破意思,沒有想像空間,而詩詞是濃縮了的語言、美化的文字,在解碼過程中可以有更多默想的機會。如果詩詞當中有象徵,可以將概念轉化,破解人生的奧秘。美化的文字,亦可以給予人主觀的感受。

「詞人要明白先知及教牧的角色,熟悉聖詩學,以及具備教牧神學、文化神學之基本能力,並認識崇拜學。」詞人應令信徒「不做小孩子」,能欣賞神按自己形象創造人的創意。教牧則要具有分析聖詩的能力,除教牧學之外,亦要有深厚的崇拜學,因為他們要選擇聖詩,也要牧養教會,包括司敬拜、聖樂的群體,同時要建立禮拜事奉。至於音樂人,亦應懂得分析聖詩、以音繪畫,並具作曲配器的基本能力。音樂人或是聖樂牧師的責任是務求活化聖詩,給予意義,道成「肉身」進入文化。

羅以多首聖詩為例,探討廿一世紀教會音樂牧師領導的音樂事奉內涵,包括:以歌詞及樂章編排繪畫詩歌的畫意;以語句重複的口號、神學的闡述建立詩歌的「格」及「情」;選擇內容成熟的詩歌來鼓勵弟兄姊妹用心唱、梳理教牧目標,並幫助會眾成為成熟長進的身體。他鼓勵教牧重視聖樂的服侍,甚至考慮聘請「音樂牧師」。「如果現在你的教會不唱聖詩、不作聖詩,十年後你的教會有何長進呢?」

(記者陳淑安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敬拜風] 遍地築壇敬拜的異象

23/02/2016 – 14 亞達月I 5776
  文@夏昊 牧師 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民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