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會崛起 反思香港教會新角色

 

以往香港教會到內地服侍,都是支援及幫助的一方,但隨著內地教會的增長,以及經濟的蓬勃發展,香港與中國教會,是否應建立新的合作關係?在歷史的洪流中,香港信徒應如何觀察神的作為及帶領,摸索出自身在中國福音工作中的新角色?

福音證主協會日前舉辦中國事工研討會2015,主題為「優與憂——香港教會參與中國教會事工的優勢、困難與出路」,由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助理教授郭偉聯博士,以及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培訓)呂慶雄博士主講。兩位總結多年來走訪中港兩地教會的經驗,分析香港信徒參與內地教會服侍的優勢及困難,探討如何在當前中國教會新局面中找到新定位。

內地教會漸趨成熟

郭偉聯先闡述香港教會現有中國事工的特點及困難,指出教會發展中國事工的策略,多以「關係」為主,服侍地點與其宗派固有的聯繫,或是牧者、會友的鄉族聯繫有關。這樣開展事工有其好處,就是彼此之間已有一定的認識,然而這些接觸到的堂點,近年已開始發展成熟,尤其在硬件方面,需要已經減少。

事實上,香港教會參與事工的方式多以資金投入為主,例如扶貧、建立獎學金、資助傳道人生活費,甚至是建堂等等,但近年中國經濟發展迅速,這些需要已逐漸在減。另外,對香港不少堂會而言,中國事工是集體活動,以低技術、人手密集為主,讓弟兄姊妹容易參與,例如基層培訓、探訪及詩班等,但隨著內地教會的發展,這些需要亦未必存在。有些宗派有較高技術的支援,如醫療等,但為數不多,獲得中國當局批准亦不容易。最後,香港事工在內地參與的服侍,通常是三自教會為主,故事工發展的範圍亦有限制,多停留在培訓、節日探訪。

港年青人無心中國事工?

郭認為,香港教會的「本位」思想很重,把中國事工當成活動,但真正需要的是切實瞭解中國教會的需要。「我們沒有想過怎樣提升水平,而只是希望更多弟兄姊妹參加中國事工。」他建議堂會為參加中國事工的弟兄姊妹提供更深入訓練,幫助他們瞭解自己可以為中國宣教付出什麼。另外,中國政府對境外的「滲透」十分敏感,以往教會藉扶貧來傳福音的策略,已經「行不通」,故此未來宜更專注在扶貧工作上,或協助當地教會發展扶貧事工。

此外,郭又觀察到,香港年青人對中國事工愈來愈冷淡,原因是他們本身對內地印象不佳,加上教會辦的內地短宣只屬走馬看花,令年青人對中國更加陌生,甚至更加厭惡。再者,由於中國正在急速城市化,鄉、鎮、城市的人口已經「打亂了」,令香港教會的服侍逐漸無法靠鄉鄰關係維持。

中國教會尋求屬靈根源

呂慶雄提醒香港教會「面對現實」,就是內地的需要跟我們提供的支援並不相符。不過,他仍然認為,香港教會在服侍內地教會方面有不少優勢。首先,香港仍是全國最開放的地方,保留著真正的自由。第二,香港教會仍是中國最有牧養、宣教、神學訓練經驗的教會,是華人群體中,神學家最密集的地方。第三,較之於外國教會,香港教會跟內地教會,在文化上更為接近,彼此間易於溝通及建立信任。第四,香港人擁有國際的視野,可接觸的資訊亦較為國際化,既能幫助中國教會走進世界,亦能助外國差會進入中國。第五,香港的跨國經驗豐富,有助於將外國神學教育、資訊本土化。第六,對於內地大部份教會來說,香港教會的培訓或出版,仍然擁有較高的「信譽」。第七,香港的資訊集中,言論亦較自由。最後,香港教會的人才資源非常密集,是內地同工進修、尋求訓練的良好平台。

郭偉聯補充說,中國教會的優勢在於「數量」,無論金錢或是人數方面,都是香港教會所不能及的。「但他們仍然往香港跑,我們正要思考這是為什麼!」香港教會有很深的經驗累積及屬靈承傳,是國內牧者所渴望的。有些年青的「兩會」牧者,希望找出其教會宗派屬靈根源,例如有由聖公會背景的堂點,來香港學習相關的傳統禮儀。另外,香港堂會執事、平信徒領袖的事奉經驗也十分寶貴,能在牧養上與內地弟兄姊妹作深度同行,而非單純到國內「搞活動」。

放眼本地新移民

他提及中國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時說,中國正在開放過程中,內地弟兄姊妹十分樂意轉變,並在尋求學習改變。「中國事工會否不再在內地的堂點,而是在香港接待內地來港的弟兄姊妹?」中國人在世界各地遊走,要接觸他們,並不一定要進入內地。資源充足的中國教會,亦會主動尋求事工合作夥伴,而香港則可以扮演聯繫、經驗交流的角色。「中國事工不再是我們在內地服侍,而是我們與中國教會一起去服侍。」一些內地教會亦有在偏遠地區做扶貧、宣教工作,香港教會可在這些方面作出配合。

呂慶雄又強調,香港教會在參與中國事工上,必須改變固有心態。他們要明白宣教不止於傳福音,而是全人的關顧,要建立門徒,幫助人活出基督。香港教會亦要反思,自己是參與者還是主宰者,是救世主還是事奉者。「我們還是擺脫不了,要『幫助』他們的心態。」面對中國教會崛起,香港信徒必須放下民族主義、地域主義,承認自己只是神計劃中的其中一部分。「甚至我們願不願意接受,在時代巨輪之中,此刻我們參與重要的角色,然後有一天是需要『退場』的。」他提醒信徒,只要放下「救人」的心態,便不會因「幫不到手」而產生苦澀的感覺。

郭偉聯總結並提出建議,香港教會應反思自己在中國事工上,仍是「支援者」還是「合作者」。若希望繼續給予支援,可嘗試將眼光放在親鄰堂點所在地的弱勢社群,因為中國各地仍然有不少生活困難的貧窮人。另外,可透過親鄰堂點,延伸至接觸中國偏遠地方的人,服侍有更多具體需要的堂點。最後,本港亦有大量需要支援的「中國人」,教會可放眼本地的新移民、自由行,把握神所賜的福音機遇,回應社區的實際需要。

(記者陳淑安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國度觀點] 當後基督教國家遇上宣教機會

24/11/2015 – 12 基斯流月 5776
  中東國家的內戰困擾和恐怖襲擊,造成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