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使命商道論壇 藉初期教會思索社關動力

 

由豐盛社企學會主辦之「2015使命商道論壇」已於10月下旬舉行,今屆主題為「團契·蛻變——基督徒召命的再思」,邀得多位從事不同的社關、社企工作之嘉賓在工作坊中分享實戰經驗,並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座教授溫偉耀博士及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郭偉聯博士以不同角度探討同一講題「初期教會對社區的震撼與轉化—從『凡物公用』到『亞拿利亞、撒非拉事件』」。

與往年不同,今屆論壇舉行時間由半日增至全日,主題演講亦由兩位講員分上、下午進行。在上午的主題演講上,溫偉耀藉分析初期教會的狀態及內心世界,帶出社企及教會對社區的關懷的動力所在,從而鼓勵會眾思索現今社區轉化進路。初期教會全面地成功,人數增長是爆炸性的,而且得到社區的歡迎,信徒彼此間有緊密的團契、支持,坦誠、快樂地分享,就像是「人間天堂」,加上有真理的教導,信仰上有標準、有要求,散發出感染社區的動力。他肯定聖靈對初期教會帶領的重要性,同時提出彼得講道後,眾人覺得扎心及尋求悔改之傾向。「教會之所以能被攪動,不單止是有真理,而是當中的人有『反應』。」這種心靈上的衝擊,為人們自己帶來震撼,也為社區帶來震撼。

初期教會「凡物公用」,有人變賣田產,將資產分給別人,那並不是出於政治、經濟的強制性制度,而是各人自發的。作出這行動的心態,包括「一起感」,就是互相分享的士氣(Sharing Spirit),各人都存著「歡喜」、「誠實」的心,就是很樂意、單純、不斤斤計較的心理狀態。另外,他們對其他人的需要十分關心,促使他們願意放棄自己的資產,來令當中「沒有一個缺乏的」。變賣田產或許帶著「割愛」的心情,而這種割捨是因為對別人的需要感到有「切膚之痛」。

溫指出,經營社企或光顧社企,所付出的與物質上的收穫或者亦不甚相稱,當中必定有經濟以外的回報,包括「歡喜快樂」的心。當他們經驗過付出,看見別人因此而得到快樂,感受到過程中的滿足感,便可以成為他們的動力。此外,如果關懷社區,甚至支持社企成為一種氛圍,就會這成「軟性壓力」,促使更多人作出類似行動。這就是為什麼亞拿利亞和撒非拉即使仍有斤斤計較,也選擇做出變賣田產的舉動。「這樣做會帶來『好人』的形象,而不做便可能承受壓力。」溫認為,教會及整個社會應創造出這種氛圍,令人覺得光顧社企是值得嘉許的舉動,那麼社企營商便有出路。

郭偉聯回應時指,社區轉化不是由政府政策去推動,而是一個群體的生活及社會氛圍改變造成的。「我們總是期望政策轉化,卻沒有想過生活能帶來轉變。」再者,我們的生活行為,往往反應背後的動力,以及我們背後的觀念。今日的教會與社區總是有距離,而造成這種距離是關乎其背後的動力、文化。最後,他提醒教會思考神所喜悅的是什麼。「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背後的精神。」
上午演講後,參加者可從四個工作坊中選取兩個,先後參與兩節,題目包括:社會創效投資、人人都是社關部、教會及城市轉化,以及知識型義工。下午再由郭偉聯繼續主題演講部份,溫偉耀博士回應,最後更設全場討論時間。是次論壇出席人數約為255人。

(記者陳淑安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請教拉比] 為什麼耶穌要詛咒無花果樹?

11/11/2015 – 29 瑪西班月 5776
  文@Ari Sorko-Ram 請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