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龍光牧師:「取代神學」並非保羅的看法

 

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牧師、前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及現任客座教授盧龍光博士接受本報訪問,剖析保羅寫羅馬書之目的。他的著作《論盡羅馬︰透析保羅寫羅馬書之目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華人著作。

建立彼此接納的信徒網絡

盧博士指出,保羅寫信給羅馬當時的教會,目的並不是討論神學的問題,而是針對當時的處境,向他們傳他所理解的福音,以致他們得到牧養,特別是羅馬書十四和十五章當中反映出來的論斷、輕看、緊張,甚乎是對立的關係。透過牧養他們,保羅希望他們達致合而為一,好使他去西班牙宣教途中經過羅馬時會得到他們的支持。

過往的傳統對羅馬書有一個片面的理解,認為它是神學性的,是保羅對其宣教旅程作神學性的總結,為的是講解因信稱義的神學,故此是非實用性的,是沒有針對羅馬的信徒實際的處境和需要而寫的,但這理解是不對的。保羅希望透過他們對因信稱義的理解來勸他們去建立一個能彼此接納和相愛的信徒網絡。目的是改變這些羅馬的信徒,使他們能彼此接納,打破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之間的隔轄。對保羅來說,這個網絡是重要的,因為只有如此的網絡才能支持他到西班牙傳福音。

羅馬書的主題內容是一章16節提及的福音,保羅的使命是要傳神的福音,福音是神的大能,之所以是大能,是因為拯救一切相信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外邦人。盧博士直言,信徒慣常認為不信者才需要福音,但這其實是對福音一個二分、過分簡化和錯誤的理解,這意味著信徒並不需要福音。然而,我們的信仰其實是福音的闡釋,教導是基於福音的教導。福音的大能是要打破猶太信徒跟外邦信徒的隔轄,正正要顯於一切相信的人當中,而非單單顯於不信者當中。

盧博士認為,福音的對象應包括信徒的和不信者。對當時的信徒來說,福音帶有牧養的功效,但被牧養也非全部的目的,而是藉此能支持保羅去宣教。故此,牧養與宣教是緊密不分的。到西班牙宣教,對保羅來說,是重要的目的,但他卻正在返回耶路撒冷的路上,地點的方向看似是相反,但共同點是他正在宣揚一個彼此接納的福音。若保羅跟耶路撒冷的猶太信徒也不能彼此接納,那保羅去西班牙傳甚麼呢?當時,他既非前往西班牙,亦不是到羅馬,而是去耶路撒冷,書寫羅馬書的目的就是叫羅馬的猶太和外邦信徒能夠和好及彼此接納,這也是保羅去耶路撒冷所要面對的挑戰。

然而,狹義的宣教也非保羅最大的目的,因宣教的目的是去建立教會。傳福音誕生的結果不單只叫相信的人各自獨個兒的得救,而是讓信徒彼此建立和相愛,凝聚他們成為一個信仰群體──聚集(Gathering)。建立教會的目的不是讓信徒等待上天堂,而是去宣教;宣教的目的,就是去建立教會,而教會存在的目的也就是去世上宣教和牧養。

羅馬書九至十一章是高峰

盧解釋,從結構上來說,羅馬書九至十一章是中間部分。就內容來說,它只在第九章30-32節、十章10節、十一章17-23節再次提及因信稱義的主題,但更重要的是對一章16節和二章9-10節的詮釋。「我不以福音為恥」,因為神的義在福音上顯明出來,17節是原因,16節是結果,目的是要顯明神的大能要拯救相信猶太人和外邦人,而九至十一章就是談論到猶太人和外邦人於救恩歷史的位置,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保羅在實際的宣教經驗中發現,猶太人對福音的反應是遲緩的,而外邦人是強烈和迅速的,那麼,猶太人的結局會是怎樣?這樣如何理解「先是猶太人,後是外邦人」這句在羅馬書出現了三次的說話呢(1:16; 2:9, 10)?現在外邦人得著福氣看似較猶太人為先,但這是有目的的,是叫猶太人發奮。第一章︰先是猶太人,後是外邦人;在得罪神的這件事情上,猶太人和外邦人沒有分別;在信心上,先是外邦人,後是猶太人,因為亞伯拉罕因信稱義時是外邦人,後來受了割禮才成為猶太人,故此他成了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共同祖先。第五至八章論述到這群猶太和外邦的信徒,在亞伯拉罕的信心上真的已成他的後裔和一家人,但他們對他們在救恩歷史中的位置確實存在著分歧,故此,保羅有需要處理這個問題。

猶太人在神的救贖歷史中的確為先,但他們忽略了神是有揀選的,這揀選是基於對神的信靠和信心,而非他們生下來是以色列人。再者,這是神的信實,而非他們的信實,但信實不是因為他們有律法,而是先有信實,後來才有立約和律法。這信實不但從神跟他們立約上表現出來,也於他們的信心上表現出來。立約跟他們的信心有關,即是對神的約是否信實,而非因他們生下來是亞伯拉罕肉身的子孫而已。至終的基礎是以色列人對神的信靠和對神的約的信心的回應,才能成為亞伯拉罕的子孫。

對神充滿智慧的計劃的頌讚是九至十一章中高峰的高峰。十一章打後,保羅於12至15章教導羅馬信如何建立基督的身體,信徒如何面對逼迫他們的人、如何面對羅馬的政權,以及猶太信徒和外邦信徒如何一起生活。十四和十五章是這數章教導的高峰,那些論斷、輕看、排斥和不能一起愛筵的處境是保羅教導的高峰,他教導他們要彼此接納、彼此尊敬、彼此喜悅,才能一起敬拜,成為一個彼此接納的群體。縱然凡物潔淨,剛強的外邦信徒凡物也可以吃,但為了愛筵和敬拜,他們也要遷就信心軟弱的猶太信徒,故此,當一起愛筵時,外邦信徒應收起猶太信徒不吃的東西,只端出他們吃的食物跟他們一起吃。若不是這樣,他們又怎能成為一個基督的身體呢?一至十一章內保羅對福音的理解,就是彼此接納的生活和一起敬拜的神學基礎。

取代神學非保羅看法

盧明言,取代神學是有危險的。若這看法是正確的話,那就是說,神對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應許便落了空,神對現今肉身為猶太人的承諾便否決了、代替了。若真是這樣的話,神的信實豈不是蕩然無存嗎?這是不正確的理解,因為這並不是取代,而是發展。保羅強調他是便雅憫支派的,是希伯來人中的希伯來人,雖然以色列人是有點心硬,但神的應許並沒有落空,他們是神的餘民。

外邦的信徒沒有取代猶太人。以色列人仍是神應許的對象,沒有被外邦人取代,而是包括外邦人,猶太人是真橄欖樹的枝子。按保羅的比喻來說,他們仍然是根和樹,有部分掉下來的枝子是有機會得以重新接上去的。野橄欖取代了真橄欖嗎?當然不是,野橄欖是接駁上去真橄欖的。

基督徒這個名稱在保羅的書信中從沒有出現過,信仰彌賽亞是猶太人的盼望;猶太人的彌賽亞,也是外邦人的彌賽亞。但如今外邦人因著基督,便有分於神這個盼望、揀選和應許。神是信實的, 原初揀選時已非只停留於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而是已經包括外邦人,因神應許亞伯拉罕, 要藉他使萬國得福。這就好像新約聖經不能取代舊約聖經,新約加上舊約才是整全的聖經。若新約取代了舊約,那豈不是馬吉安,成了異端?

(記者朱其傑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現在就是逃離埃及的時候

08/04/2015 – 19 尼散月 5775
  逾越節是神跟 的百姓會晤的時間(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