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對香港的建樹 專談嘉道理家族

 

南華早報報道,本港猶太人社區由源已久,可追溯至早期殖民時代。現時香港猶太人口大約有5,000人,數目正日益增加。第一批來港定居的猶太人在19世紀40年代抵港,這些猶太人子孫被當時天主教宗教法庭視為異端,被逐出西班牙及葡萄牙後,逃亡到伊拉克的巴格達,在那裡建立了相當大的社區。19世紀,他們到印度外游,並在當時航運蓬勃的孟買及加爾各答港口開展商貿,後來隨著中國開放國際貿易大門,他們便橫越印度洋,來到廣東、澳門及香港做生意。

雖然19世紀中期香港的猶太人家庭寥寥可數,但他們卻有巨大的成功,當中某些家庭的財富更是驚人,而其中一個就是享負盛名的嘉道理家族。埃利嘉道理(Elly Kadoorie) 在1880年來港加入沙宣洋行(Sassoon)(香港另一顯赫猶太家族),是第一個來港的家族成員。他的胞兄埃利斯嘉道理(Ellis Kadoorie)其後亦來到香港。埃利後來移居上海發展,而埃利斯則留港發展。

1914年,埃利斯創辦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旗下的半島酒店品牌現今管理10間酒店,分佈在亞洲、歐洲及美國,而香港半島酒店也是本土地標。1918年,他購買了全香港最大的電力公司中華電力。埃利斯一直單身,享年55歲。而埃利則在上海結婚,並生下兩個兒子羅蘭士(Lawrence Kadoorie)及賀理士(Horace Kadoorie)。

羅蘭士自1937年起在香港打理酒店業務,直至1941年日軍侵佔香港,舉家遷往中國大陸,直到二戰結束後才回港管理家族財產。日軍佔據香港期間,先後被日軍及英軍用作軍事總部的半島酒店變得殘破不堪,而修復工作進行期間,大批猶太難民開始從上海湧入香港。

二戰之前,約二萬名歐洲猶太人逃離納粹迫害,逃難到上海,也就是當時其中一個不需要入境簽證的城市。戰後,大批難民被譴返回歐洲,或者去到美國、澳洲及以色列開展新生活,而絕大部分人都需經過香港領取簽證。當時猶太難民在香港並無容身之所,羅蘭士於是開放半島酒店供他們住宿。大部分人只需逗留數天,但有約300人滯留,他便把酒店的宴會廳改造成大型宿舍,收留他們數個月時間。

當所有難民都離開後,羅蘭士才專注打理家族生意,是締造戰後香港顯著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者。直至1993年他辭世之時,嘉道理家族的生意投資包括天星小輪、山頂纜車、紅 海底隧道及深圳大亞灣核電廠。

財富顯赫的嘉道理家族一直致力參與慈善,他們的善心和慷慨亦不只限於猶太同胞。埃利在中東建立了不少學校和醫院,服務對像不分種族和宗教;而埃利斯則在香港成立西營盤育才書社,以往服務低下階層的中國人,現今主要接收低收入南亞裔兒童。二戰後,賀理士及羅蘭士在社會上帶頭協助大批逃避內戰的中國難民,幫助他們自我維生及保障他們的安全。

賀理士在1951年成立嘉道理農業輔助會,發展實驗性農場,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免息貸款及飼養家禽的訓練。1968年起,數千個駐守香港的尼泊爾裔服役英軍接受訓練,使他們退伍後能在家以農業維生。隨後,農業發展息微,農場便轉為關注環保,成為今天的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另外,羅蘭士和朋友們一同創立太平地氈有限公司,提供就業機會予船家女孩,又保留傳統中國製造地氈的工藝。當時中國實施貿易禁止,不許從中國入口貨物,因而為太平地氈締造大量商機。1959年,太平地氈把大陸的工廠遷往大埔。直至現在,太平地氈已是全世界最大的手工編織地氈公司。

羅蘭士多方面的成就更使他成為首位香港出生而獲封英國爵士名譽的人,並獲以家族姓氏命名旺角嘉道理道、屯門嘉道理灣及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嘉道理家族今日仍然為香港人所熟悉,羅蘭士育有兩名兒子,其中米高嘉道理(Michael Kadoorie)就是現今中華電力控股及香港上海酒店集團的主席。

自1960年代起,持續有國外人士移民香港,而猶太社區亦變得比本港歷史上任何時刻都要大和昌盛。報道亞洲猶太人生活的季刊Asian Jewish Life的創辦人兼編輯Erica Cohen Lyons 12年前從美國移居香港,她表示,香港基本上沒有存在反猶主義,一直以來本地人與區內猶太人關係良好。她認為,住在香港的中國人和猶太人彼此尊重,而且兩個民族的特質及文化價值觀亦在某程度上相同,猶太人在香港一直都備受歡迎,亦能融入社會。

(2014年12月14日 Esther Chan編譯)

(圖片取自南華早報網頁)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時代雜2014風雲人物 伊波拉康復者經歷神的拯救

28/12/2014 – 6 提別月 5775
  今日宗教報道,紐約《時代雜》封5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