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宣對信徒參與長宣的幫助

 

近年愈來愈多教會舉辦短宣,雖然不少弟兄姊妹都曾經參加短宣,但立志委身長期宣教的卻極少。到底短宣能否幫助信徒真實體驗宣教生活,鼓勵他們勇敢踏出長宣旅程?環球福音差會宣教士池田曉恩博士對這課題曾作深入研究,於日前與香港差傳事工聯會合辦「短宣」、「長宣」關係研究發佈會。

阻礙信徒委身長宣的三個原素

池博士指,2002年至2012年期間,香港環球福音差會差出的長期宣教士,全部都曾經參與短宣,因此啟發她開始研究,在跨文化宣教中,短宣與長宣之間的關係。事實上,不少差會都表示,在動員及推動弟兄姊妹參與長宣上有很大困難。池表示︰「根據我的研究及其他差會的分享,阻礙香港信徒委身跨文化長期宣教的三個主要原素是:語言、文化、人際關係。」

「假如將語言、文化、人際關係這三個原素,放入短宣經驗之中,會否幫助參與者更有信心委身長宣?」池解釋三個原素在研究中的定義。首先,語言是指目的地的語言,跟參與短宣者的母語不同,若他們要到當地作長宣,必須學習該地語言,從而有效地分享福音。至於文化,就是認識當地人的信念、價值、生活方式,以致可以將信仰本色化地與他們分享。而人際關係,則是與來自不同文化的團隊成員互動。另外,短宣在此研究中的定義,是五天至一年,而長宣,則是兩年以上的宣教委身。

在研究背景中,她闡明了宣教的神學及聖經基礎,就是「神是宣教的神」,並且「宣教是從神開始的」。她參考其他文獻,就短宣與長宣的問題,得出四個主題:第一,普世的短宣數字不斷增長;第二,在參與短宣與決定長宣之間的關係中,發現短宣最重要的功能是鼓勵性、經驗性上幫助參與者,卻未必令其參與長宣;第三,語言、文化、人際關係在鼓勵參與長宣的工作上,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第四,短宣前的裝備及回程後的陳述分享,對考慮長宣都有積極性影響。

短宣對動員信徒作長宣影響不大

池博士聯絡了16間提供跨文化短宣的國際性差會,其短宣均包括語言、文化、人際關係三個原素,並且在出發前有訓練及回程後有陳述分享。在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期間,她透過這些機構,邀請了193位短宣參加者在旅程前後填寫問卷,發現參加短宣者大部份是單身女士,有近半參加者有一個學位或以上,而有73%受訪者都沒有接受過神學教育。另外,約62%受訪者曾參加短宣兩次或以上,14%曾參加六次或以上。「值得發問的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曾多次參加短宣,都未成為長期宣教士呢?」

另一個發現是,過半數的短宣隊,成員人數都超過六個人。「因為團隊中太多人,減低了他們跟以上三個原素的接觸點。」而參與研究者在短宣前後,考慮參與長宣的可能性,並沒有太大改變。「只有5%的人認為,短宣本身對他們是有影響的。」在參加具有以上三項原素(語言、文化、人際關係)之短宣後,被訪者對長宣的信心只有輕微的增加。

在語言方便,參加者較少能藉短宣建立到說異國語言的信心,但短宣卻可以使他們醒覺到,若考慮長宣,學習語言是必須的。「似乎參與短宣的人對學習當地文化,比學習語言更有信心。」至於人際關係方面,無論在短宣前後,參加者都頗有信心應對不同文化同工的相處。「但從我個人觀察,短宣未必真的能給予參加者足夠機會和時間,去瞭解多元文化團隊的溝通問題。」

事實上,有不少弟兄姊妹在出發短宣前,都期望能夠瞭解自己是否要踏上長宣之路。然而,當他們回來之後,發現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卻是閱讀宣教書刊、參加宣教祈禱會、在短宣過程中跟宣教士同住,以及瞭解神的呼召。因此,池建議,差會和教會應再思想,短宣對動員信徒作長宣是否真的那麼重要。「協助他們清楚神的呼召,或許更為要緊。」為此,牧者或差會領袖,應擺上更多時間與有宣教心志的信徒同行。

她又提議,參與者可以獨自或二、三個人同行,出發短宣,以致更有機會多接觸當地語言、文化。第二,應盡可能安排短宣參加者與當地宣教士同住,體驗宣教士的生活。第三,盡量讓參加者體會三個對長宣最有挑戰的因素—語言、文化、人際關係。最後,領袖對於藉短宣鼓勵參加者委身長宣,需要有合理的寄望,同時多鼓勵弟兄姊妹參加宣教祈禱會。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總幹事洪雪良牧師回應時指出,香港教會有些弟兄姊妹,每年都參加短宣,對那工場已發生感情,可惜他們沒有呼召,或是有呼召卻沒有勇氣回應。他認為,香港教會或差會辦短宣,多數沒有推動參加者作長宣之目的。他也指出,雖然短宣的個人費用一般都是由參加者自付,但若參加者將金錢都用在「自己身上」,便會影響他們對其他長期宣教士的奉獻支持,所以教會要用認真的態度去辦短宣和檢討短宣的效用。

(記者陳淑安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永遠自由音樂會 公眾場地傳好信息領人歸主

18/11/2014 – 25 瑪西班月 5775
  家信教會每年都會在其觀塘的場地舉行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