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誠凝聚共識消弭紛亂 謙卑聆聽溝通修補撕裂

 

由家庭發展基金主辦,中國基督教播道總會、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家庭基建協辦之「我城·我家·我心—紛裂中的關懷與重建」研討會,已於11月8日舉行。當日下午的論壇,主題為「我可以為這城市做什麼—個人與父母角色的反思」,邀得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先生、三十會核心成員莫宜端女士、播道會同福堂堂主任何志滌牧師、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何羅乃萱師母分享。

真正的對話可先談經歷

張達明坦言,自己與占中發起人戴耀廷是同學、同事、甚至是同一天受洗的好朋友。但當對方在去年一月首次發表占中文章時,張卻從神領受個人使命,不要表態支持或反對,為要作城市裡的和平之子。佔領運動發生前,他曾跟33位教牧聯署,包括支持及反對占中雙方,強調「以仁愛寬容消弭紛爭、以謙卑憐憫擁抱公義、以聆聽對話建立共識」。

八月底,全國人大就香港普選方案「落閘」,張比公眾早幾天知道方案內容,頓時感到傷心憤怒,於是找朋友傾訴,才慢慢重拾力量,繼續尋求合神心意的回應。他由此體會到,聆聽實在非常重要。不過,佔領運動開始後,張的心情亦受事態發展影響,因應接連發生的事件,心情起起伏伏,甚至在祈禱中流淚。回想起來,他認為能哭亦是好事,因男士本來就不易表達憂傷情緒。

其後,他開始重拾信心,相信神仍然掌權,並覺得神藉此事讓他跳出安全區。「因為很多事都預計不到,即使接觸很多人,嘗試尋求一些解決辦法,也不太有用。」他慶幸能與幾位牧者一起在天馬公園建立緩衝討論區,那裡沒有偏向某一方政治立場,而是給予空間討論,舒緩各方人士的情緒。「真正的對話是不要太快談意見,而是先談經歷。」

他鼓勵與會者,多分享正面的經驗及觀察,不要太快下判斷,覺得對方是「衰人」,應多瞭解對方的想法,並想想對方的個人經歷、接觸面,怎樣影響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可多想想,大家有沒有共同點?若都是為香港好,怎樣向前多行一步呢?」

締造公共空間,先聆聽後說話

過去曾任職記者,在政府機構中工作,現育有兩名年幼子女的莫宜端認為,父母應留意自己將甚麼情感、感受傳遞給小孩子。「小朋友不易明白新聞,卻可以看到、觀察到成年人在做甚麼。」

莫稱,曾有朋友的年幼兒子志願成為警察,但在占中事件發生後,該名朋友竟對自己的孩子說:「警察是衰人。」另有一名父親,帶孩子到銅鑼灣佔領區,指著佔領人士對孩子說:「認著這些人,他們是垃圾!」她對以上例子感到難過及婉惜,認為父母或許對占中事件有強烈的個人感受,很容易下判斷,卻不宜太快將這些判斷灌輸給小朋友。

「最近社會確實令人憂心,因為很多人為了令別人支持自己一方,違背了基本的價值。」她表示,不少人很快便將錯誤的信息從手機發放出去,不分真假。不合宜的說話及信息,覆水難收,只會令雙方的裂痕更加深。

她同時引用〈Healing the Heart of Democracy〉一書,指出民主傳統需要有社區的討論空間,可惜現今社會人人只守護自己的私人空間,不僅很少與鄰舍連結,亦甚少瞭解社會上其他階層、群體。她希望,教會平日亦能有坦承討論的空間,有勇氣把事情「攤出來」,尋找彼此間的連結。「民主不是一、兩次的運動,而是營造一個公共空間,每個人都多走一步,作出一些犧牲。」她建議,在小朋友面前,不要很快便跳到結論,給自己及小孩多些空間思考。「在公共空間中,要學習先聆聽後說話,take(收取)之前先give(給予)。」

教會不應互相指責,而是聚集禱告

另一位講員何志滌牧師不諱言,從前只想做好自己本份,很少留意政治,直到佔領運動發生,才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這段日子,他有十一天身處土耳其,讀外國所報導的香港新聞,忽然想起馬太福音第十六章,耶穌問了門徒兩個問題,就是「人說我人子是誰?」,以及「你們說我是誰?」。從聖經的上文下理來看,他得出三個關於佔領事件的提醒。

第一,「Beware」,亦即小心慎防。耶穌說,要小心法利賽人及撒都該人的「酵」,也就是他們的教導,因為這可能是有偏差的。何解釋,現今社會有很多謠言,尤其容易通過手機散佈,因此我們必須小心「人說」的東西,自己說出來之前亦要想一想。

第二,「Build up」,就是要去建立。耶穌問門徒說:「你說我是誰?」,要他們好好想一想,自己保持警覺。何建議,對事物有自己看法之餘,亦應再想深一層,不要只想到表面。「我們要build up自己對事情的瞭解。」因此,他在佔領運動早期,曾到不同佔領區觀察事態。

第三,就是「Bent」,在得失抉擇之中,必須要承擔後果。馬太福音十六章提到:「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所以,人生要「知得失」,特別是生命的得失。最後,何覺得,追求真正的民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最重要是彼此尊重。他希望,教會不要再互相指責,而是可以聚集起來禱告,讓主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衝突與混亂中的五個「A」

何羅乃萱師母接續說,由於她的機構位於旺角,佔領初期甚為擔心同工出入的安危,深深感到這是失控的時代。她以五個「A」來勉勵會眾,首先指出佔領運動令人醒覺(Aware),發現世界有很多事情都跟自己有關,不可能充耳不聞。「以往從事青年雜工作,希望年青人關心社會,做了很多事情,都沒有果效,但現在他們卻會自發表達。」羅同時亦「醒覺」到,必須小心言論,不隨便在聯署中籤名。

她又提醒,人要接納(Accept)自己有情緒,會受佔領運動事態的影響。要是自己的情緒反應要是超乎尋常,便要特別小心。此外,在衝突與混亂之中,人要學會尋求協助(Assist),例如可以讀一些心靈書籍,或找人傾訴。曾有人問羅,是否無論甚麼立場都可以講,又向她傾吐心聲,最後彼此擁抱。她認為,現時社會十分需要願意「聆聽」的人。

至於解決問題(Address),她建議嘗試不要作判斷,因為很多事情都並非即時有答案。宜詳細聆聽對方的想法,瞭解背後的種種原因。她承認,兩代之間可能有很深的鴻溝,若雙方堅持站在原地,則沒法溝通,故其中一方應嘗試踏出一步,拉近雙方的距離。

最後,她強調欣賞(Appreciate)的重要,而自己亦因看見年青人關心社會,對佔領運動感到「老懷安慰」。或許年青人的態度還需要調整、深化,因此上一代應反思如何有效地把自己的經驗傳遞給他們。「神給每個人的角色不同,若我們想香港變得更好,可以做甚麼呢?我們怎樣在自己的家恢復鄰舍關懷?我相信,每個微小的動作,都是在實踐對社會的愛。」

(記者陳淑安報道)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短宣對信徒參與長宣的幫助

17/11/2014 – 24 瑪西班月 5775
  近年愈來愈多教會舉辦短宣,雖然不少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