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人生下半場讓下一代將夢想延續下去


David任職中銀時積極參與義務工作
 

今年5月David在講座上分享中年信徒和教牧的危機與出路 (朱蔚欣攝)
 

球賽踢到中段會有中場休息,然後再有下半場。人生若如球賽般,分上下半場,你想你人生的下半場會怎樣呢?

words ▲ 朱蔚欣

David Wong(王仕雄)的人生上半場打得相當精彩,作為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卻曾在新加坡、紐約、東京等地擔任金融業高位。六年前,他上任香港中銀集團副執行總裁,不久便被委託處理雷曼債券危機。當時他初到香港,雷曼事件發生時,他根本沒處理過香港事務,銀行卻要他負責跟政府方面協商,又要處理大量客戶查詢,他卻一點都不怕面對挑戰,因為他深信「若神放人在一個位置上, 就一定會給予足夠資源」,在崗位上盡忠,就是回應神的旨意。結果,危機得以化解,他亦繼續勇闖事業的高峰。

當時,他亦是播道會港福堂的傳道部副部長,也是弟兄團契的核心領袖。與此同時,在中銀香港的五年,他與數名基督徒員工組成了銀行團契,定期聚會及帶領員工將信仰融入生活。每年復活節和聖誕節,他與團契肢體舉辦大型布道會,單是總行便有百多位員工出席,多年來帶領了不少人信主。職場以外,他亦有一位賢淑的妻子和三個身在世界各地的兒子,兒子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美滿。人生到了此階段,非常美滿,亦相信沒什麼要再追求。

可是,David在2011年時開始思想,之後的人生如何下去?要如之前的人生那樣過下去嗎?還是另外開展別的方向?假若離開熟悉的金融業,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呢?他不斷思索他前半生的經歷和成就,深信之前的經歷必是神的預備,卻未知下半生可以如何轉換方向。

後來,他看到了一本書。那本書說「從人生上半場過渡到人生下半場,要由追求成功(success)轉向追求重要性(significance)」。他發現,「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慧、財富和天賦,應該善用這些資源為社會做些事。」

被那本書啟發,他意識到自己上半生為自己建立了很多個人成就,如事業和家庭,現在就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他問自己,除了個人成就,有什麼是更重要的呢?於是他拿起電話,致電給《人生下半場》的作者鮑伯·班福德(Bob Buford),鮑伯建議他參加2012年在新加坡舉行的人生下半場高峰會。

高峰會激勵了他,他決定善用自己人生的下半場去動員別人實現夢想,他相信「如果商界領袖可以卓越地過渡到人生下半場,將會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他認為,一個人的前半生通常都比較忙碌,忙著追求很多事情。然而,對於上半生所作的,「不要內疚,不要想過去,從今天起卻要努力,讓人生的下半場可活出另一番精彩。」

他知道,要動員和改變社會、群體或身邊的人,重要的是先改變自己。在人生下半場,為了可以讓自己走得有力,他開始比從前更注重關係和健康。注重關係的原因,是他開始問自己,有什麼可以交付給家人和身邊人,帶出他應有的影響力。為此,他追求更深度的靈修生活,亦刻意在與家人的關係上下功夫,他會故意相約兒子散步,每兩個月就會寫一封信給海外的兒子。另外,健康亦是他非常注重的,為了維持體能,他每日都堅持做適量的運動,飲食方面亦比從前更多加注意。

為了能更有效幫助別人找到並實踐他人生下半場的夢想,他專程去美國達拉斯(Dallas)受訓,成為合資格的轉化導師,同時亦繼續在學院進修。他清楚知道領袖很容易有盲點,而晚輩及下屬未必能夠提點,他為自己組成了一個智囊團(board of advisers)。他真誠地說,這些都是真心的朋友,多年來一起成長,大家每兩三個月相聚一起,在傾談中互相提點,可以令自己繼續成長、繼續進步。

現在他招聚了一班職場領袖,以課程及師徒訓練的形式,找出職場領袖們的長處和熱情所在,幫助他們開展人生下半場的計劃。David表示,不一定是退了休或將近退休的人才要計劃人生下半場,其實可以盡早思索及開展,先用部分公餘時間發展計劃,再因應之後人生的進程,逐漸增加自己可以投入的時間和資源,到最後真的退休時,便可以在一定的基礎上發展下去,不用到時才從零開始。David現在已經招聚了一群想尋找人生下半場的職場領袖,全都是資深的專業人士,包括專科醫生、會計師、銀行家、律師、金融及保險從業員等。

他認為,政府未必做到的,可以透過職場領袖與機構合力去做,因為職場領袖的思考模式、行動力等可補助機構的不足之處,而且商界領袖可幫社企發展自給自足及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他自己則對小朋友的教育最有負擔,他認為香港的教育不單要追求學術成績,更要追求全人發展的教育模式,培養下一代的價值觀。

David夢想他的人生下半場,不只是帶領一群領袖,更積極訓練這些領袖成為教練,讓他們自己實現人生下半場之餘,也成為其他追夢者的教練及同行者。他不要只是燃起個人的熱情,而是製造出「倍增作用(multiply effect)」,讓多人起來一起影響整個香港社會。David動員的「HALFTIME Asia」事工,7月中將在香港舉行第一次高峰會。他期望在五年內透過門訓模式興起約二百個職場領袖,改變社會。

David「認識到自己只是管家,很多東西都帶不走」,而面對遠大的目標和前面的艱難,他相信只要不輕視每一個微小的開始,肯嘗試,肯承擔,夢想終會一步步實現。他選擇將下半生的資源投放在興起下一代領袖上,因為他相信即使自己見不到夢想成就的一天,但所興起的領袖及下一代,會繼續把夢想延續下去。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14 【一件新事】每月用$500去一次旅行

24/07/2014 – 26 搭模斯月 5774
  words ▲ George 當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