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學者提出︰中國基督教從邊緣步向主流

 

【KRT特約記者陳淑安報道】基督教在中國的前途將會如何?《大使命雙月刊》(2月出版)中,北京普世社會科學院研究所所長劉澎撰寫「二十一世紀中國基督教的前景」一文,分析當前中國人的信仰需要,並基督教獨特的優勢,以及如何抓緊機遇,從邊緣步向主流,成為中國人的信仰及心靈支柱。

文章稱,中國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信仰與道德危機,而這正是執政黨、政府及其他所有組織都束手無策的問題。經濟的繁榮並沒有為中國帶來真正的和諧及幸福,反而使所有人只向錢看,突顯罪惡、人性的醜陋。另外,道德崩解,心靈空虛貧乏。

作者指出以上的情況,認為政府提倡的意識型態並未能為人提供精神上的原動力,也不能制約人民的道德。其他宗教信仰如儒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以及民間信仰等等,都因為不同的文化、社會、政治等原因,沒法在中國產生巨大影響力。

相反,基督教卻有著種種的獨特優勢。首先,基督教在不同時代、地域、民族、種族、國家中,都可以作為信仰體系與道德基礎。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的國家,在民族、歷史、文化、語言上可以跟其他國家有很多的差別,可見其流行與否,並不必然與該國的文化傳統有關。

另外,基督教經過二千年的神學教義發展,已趨向嚴密而完備,能回應真理、生死、靈魂、罪惡等問題,以及社會及時代的需要,具有普世性。再加上,基督徒都以傳福音為使命,積極以各種方式傳遞信仰,令基督教有很強的傳播力。

作者認為,若要抓住以上優勢,讓基督教能解決中國社會信仰道德危機,必須先確立清晰定位,將自己定性為「中國社會信仰體系與精神支柱的供應者、道德標準的制定者與捍衛者」。教會及信徒同時要主動,爭取這個關鍵時刻,從社會邊緣轉為大眾信仰的中心。

再者,教會要擔起培訓工作,孵化弟兄姊妹成為「作鹽作光」的人,做好見證。教會亦要有高質素的管理,棄掉個人化、封建、專權的舊管理模式,建立民主的監管機制,認真做好主日崇拜及布道工作。除此之外,教會大門更要向不同人敞開,不只接納老弱者,還要讓優秀人才加入。

最後,作者認為中國教會發展最大困難並非「政治因素」,反而「社會因素」以致「文化因素」更難轉變。基督教能否抓住機遇,在中國興起,取決於兩個相應轉變︰「即外部能否從社會邊緣走向中心,內部能否從封閉走向開放;對基督徒個人而言,取決於基督徒能否實踐聖經的教導、成為中國社會的『光』和『鹽』。」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肯尼亞教會反對「一夫多妻」法案

14/04/2014 – 14 尼散月 5774
  肯尼亞的許多地區,仍然保存一夫多妻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