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點民數︰香港社會與本地教會

 

文◎即或不然

假如教會是社會的縮影,那麼一家100人香港教會,應該有18、19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港人收入中位數的一半,一人家庭為月入$3600元,四人家庭為$14300);當中7、8人在職貧窮,雖然有工作,但收入不足維持在貧窮線上的生活。此外,這家100人教會應該還有2、3人住殺房、板間房、天台屋、臨時房屋或豬欄等「不適切居所」。

教會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大約45:55之比。年齡中位數略高於40歲,約一半人自置居所,教會每兩年「自然增長」約1人(每年弟兄姊妹之間新增1個嬰兒,而每兩年則有1位肢體返回天家),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13人。每年還有大約6位弟兄姊妹組織家庭,他們的結婚年齡約30歲上下。此外,100名會友中約有17、18位曾或正接受大學教育。

再看一點較易挑動港人情緒的話題。這個香港縮影100人小教會,大約有2名菲傭和2名印傭信徒,另外在過去十多年間增加了7位大陸新移民(包括居港滿7年者),當中超過一半是大陸新娘。

令人安慰的是,這家教會基本上沒人吸毒或濫藥,因為全港的呈報吸毒和濫藥人數(即未計隱閉吸毒,數字不詳,但持續上升中),平均每600多人才有一個。在囚人士(羈押及服刑)更少,超過700百名港人才有一位。亦沒有「街友」,因為估計全港每7,000人左右才有一位露宿者。此外,這家100人教會隱藏了3、4位病態賭徒,1名邊青(曾離家出走12-18歲青少年)。至於黑社會背景估計也有兩、三位。

最後,教會宅男(25-29歲卻不去尋找工作)數目為0,全港數字僅0.22%左右,即約450人才有一位。當然,真正的宅男,恐怕也不會上教會或返小組了。

現實中,教會當然不是亦不必是社會的簡單縮影,聖靈按 的心意呼召眾人,個別教會亦可能另有使命,專門服侍某一群體。何況教會強調愛心,許多有愛心的人會去當社工或醫護。上教會難免要讀經,能閱讀的人可能較適合從事文職,甚至讀書讀得好變成了去教書(即當老師甚至教授),因此香港教會有時給人中產化,多教師、護士、社工、幼兒工作者等印象,實有原因,不宜衝動批評。

其他諸如教會女多男少比例失衡,停止成長的堂會日趨老齡化等,更是眾所周知,與全港人口構成明顯有別。

然而,假如我們看這100人香港縮影教會,依比例計十年前還不過大約94人。十年間增長了6名弟兄姊妹,卻多了3、4位新移民,大家感受到香港人口構成的轉變嗎?

回頭看,過去十多年內地新來港移民超過50萬*,他們大多數未曾聽聞福音,來港後不少從事低技術工作,試問香港教會同期間的新移民事工發展如何,帶領了當中多少新移民(或新移民子女)信主?單單維持香港信徒的比率,這十多年間全港教會便應吸納超過兩萬名新移民才對,平均每家香港教會新增至少16位新移民會友。

你猜全港教會做到了嗎?你教會有沒有呢?

2013年11月,美國《Why Nobody Wants To Go To Church Anymore》出版,宣傳強調「美國教會正在死亡!」(該書重點其實是如何以愛令教會具有無可抗拒的吸引力)。美國每年有超過4,000家教會倒閉,即使增長中的教會,絕大部分的增長速度也慢於所在州郡的人口增幅。

其後Steve McSwain在《Huffington Post》回應,表示有研究指現時美國每年關門教會的總數應高達8,000-10,000家,而他探討美國教會萎縮的第一原因,便是未能適應人口的多元轉變,維持以白人為主流的教會等同自絕於人口增長一眾新禾場。

是的,個別教會可以有她的使命。然而,假如整體香港教會放棄向50萬以上內地新移民、130萬貧窮線以下港人、27萬問題及病態賭徒(監察賭風聯盟估計)、20萬黑社會人士(得勝崇拜莫樹堅牧師估計)、20萬殺房及住屋困難戶(港大統計及精算學系資料)、7萬名邊青(協青社估計)傳福音,那麼神家的禾場便無形中劃地自限,教會將耶穌普世關懷的心意,私自悄悄篡改了。

* 估計數字,1995年起內地單程證配額增加至每年150個,不過近數年的使用數字僅每年三萬幾至四萬多。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Next Post

【還我教會】小組篇︰ 破冰之道──吃喝玩樂

21/12/2013 – 18 提別月 5774
  文◎李偉良 今年我們華人與泰人小組最 […]